[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11)06-0034-40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气候变化问题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而且也将深刻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围绕着温室气体减排、抑制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国际社会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与合作,但又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博弈和斗争。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和科学问题,而是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糅合了复杂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际法律因素的综合性问题。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进程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以其特有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与IPCC的成立 所谓气候变化,一般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联合国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① 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早在1820年,法国科学家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傅里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就撰文指出,地球热量的保持在于地球大气层将地球发射向太空的热量重新反射回了地面。虽然这一发现是现今气候变化系列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直到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文特·阿列纽斯(Svante Arrhenius)在借鉴傅里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地球温室效应的学说,揭示了温室气体对于地球温度和气候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会强化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地球的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在广泛收集数据和亲自进行观测的基础上,美国科学家基林(Keeling)于1961年提出了著名的“基林曲线”(Keeling Curve),用客观数据说明了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直在稳定地增长。基林所收集的数据创造了世界上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记录,这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在基林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研究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开始迅速增加。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气候变化问题首次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际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际社会对气候变暖将会造成的危害达成了基本的共识,随后开始努力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才逐步展开。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8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88年12月,IPCC正式成立。 根据IPCC成立的宗旨,其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②, 总结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从而为国际社会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咨询。IPCC本身并不进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也不从事对气候变化资料的监测工作,而只是对全世界范围内经过仔细审议和已出版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科研文献和资料进行评估并归结成评估报告予以发布,将人类有关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 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所有成员开放,IPCC的主要工作成果是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这些报告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标准参考著作,被决策者、科学家和其他专家广泛使用,而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已发布的四次评估报告。总的来看,IPCC成立20多年来,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起到了显著推动的作用,并因此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二、IPCC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推动 IPCC的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影响以及可行的对策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已经出版的四次评估报告成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非常具有权威性的科学依据和基础。 1.第一次评估报告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完成于1990年8月,这份报告以科学为依据证实了气候变化的发生,从而促进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间对话,然而它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直接推动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自此,IPCC的评估报告开始与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进程密切关联起来,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标准参考资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第一份评估报告向国际社会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全球气候变化确实已经和正在发生,而导致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人类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地区气候将会继续变暖并对人类造成危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信息,一些国家开始率先表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它们的带动之下,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舆论环境开始成熟。在这一背景下,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要求缔结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公约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且成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专门委员会,专门负责公约的谈判工作。在谈判的过程中,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因其权威性,在谈判中成为了气候变化理论支持者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开展气候治理的有力依据,也成为各国决策者决定自身立场的重要参考。1992年6月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这次大会上获得通过,框架公约在1994年3月正式生效。直至今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仍然是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参与国家最多、影响最广、国际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国际环境公约之一,它“将气候变化问题正式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③ 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也正式开始被纳入制度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