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和2011年1月25日,利比亚的东西两个邻国突尼斯和埃及分别爆发了反政府骚乱,致使两国总统本·阿里和穆巴拉克被迫下台。受此影响,利比亚国内原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该决议为西方对利比亚展开军事干预开了方便之门。3月19日,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美国海军于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的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北部防空系统发动了导弹攻击。3月20日,多国大规模军事干预利比亚的行动正式展开,其直接目的是打击卡扎菲政权,帮助反对派推翻现政权,建立新政权。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军事干预利比亚主观上有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方面的考虑,但在客观上使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对伊朗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其客观上对伊朗核问题的影响。 影响之一: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 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对伊朗核问题的第一个影响是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这主要有三个原因。在分析这三个原因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利比亚与西方关系的历史发展。 在2003年之前,利比亚同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敌对。卡扎菲1969年夺取政权后即执行了一系列损害西方利益的政策。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利比亚因被视为支持恐怖主义活动而被贴上“无赖国家”标签。1986年1月,美国里根政府断绝了与利的经济联系,并冻结了利在美国的资产,开始对利实施全方位经济制裁。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使利面临更为严峻的制裁困境。为了迫使利对空难事件负责,1992年和1993年安理会通过了多个对利实施经济制裁的决议。① 制裁严重影响了利比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90年代前、中期,伊斯兰势力和军队势力制造了利比亚的内乱。这些情况向卡扎菲暴露了重大且日益突出的政权安全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必须尽力推动利经济和政治发展。这就要求卡扎菲优先进行石油部门的现代化、扩大石油部门的规模,通过增加外国投资刺激停滞的经济。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采取实际步骤,使自身不再遭受制裁之苦。事实上,早在1992年联合国通过制裁决议后不久,利就建立了一个高级委员会负责与华盛顿重新进行沟通。② 而美国坚持在解决洛克比空难问题之前,不与利比亚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在恐怖活动方面,从1994年以来就没有听到过利比亚参与恐怖活动的可信报道。③ 同时,利比亚也在90年代实现了从其一贯倡导的“泛阿拉伯主义”向“泛非主义的转变”,以求得非洲国家在解除国际制裁等方面的帮助。90年代,卡扎菲尽管仍然发表反犹言论,但也开始表达了其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支持。④ 在空难问题上利也逐渐表现了合作态度。1999年,联合国暂停了对利比亚的制裁。但美英还要求利比亚解决它们所关切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⑤ 显然,要想最终摆脱制裁之苦、广泛融入国际社会,利比亚有必要放弃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如果说经济制裁通过动摇卡扎菲的国内统治合法性而间接迫使其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那么伊拉克战争则使卡扎菲政权感受到了强大外部威胁,而直接加速了利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进程。由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主要借口是萨达姆政权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因此担心美国会因同样的借口对自己开刀。 2003年12月19日,在英美领导人先行宣布利停止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定后,卡扎菲郑重宣布,利将停止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完全销毁化学武器,导弹射程将限制在300公里以内,载重量不超过500公斤;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一切发展核原料的行动,无条件同意国际核查人员立即进入利进行核查。此外,利还承诺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加入《化学武器公约》。12月22日,利比亚政府表示同意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开放其核设施细节。2004年1月,利比亚将其发展核武器用的重25吨的文件、导弹部件和设备交给美国。截至2004年3月,利比亚将其所有核武器研制设备交给了国际核查人员,并把所有铀转化设备以及飞毛腿导弹等一起运往美国。2004年3月10日,利比亚正式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上签字,并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全面的突击式检查。2004年9月,美国国务院宣布利比亚已“相当确切地”放弃了其核武器计划。⑥ 以上述利比亚与西方关系的历史演变为背景,而今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足以使伊朗人民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美国等西方国家极不可信,软弱与退让非但不能求得真正的尊重与帮助,反而会招致挨打乃至覆灭。哈梅内伊长久以来一直坚信如果你对美国让一寸,它会进一尺;在核问题上的任何让步将只会导致美国在人权、以色列及其他问题上提出要求。⑦ 美国国务院前不扩散问题专家马克·菲茨帕特里克说:“对卡扎菲部队的军事打击将使伊朗更加不信任美国。”⑧ 尽管伊朗国内各派势力在发展核技术上没有明显分歧,但仍有各自的政策倾向性。实际上,从近10年的伊朗核问题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伊朗国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意见分歧。而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的行动,无疑将会使伊朗国内一些支持与美国对话、改善关系的精英势力受挫,而使主张对美强硬的势力更加理直气壮。 第二,伊朗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没有效法“利比亚模式”,顶住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坚持走自己的核武研发之路是正确的。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解除了制裁。“同时,布什政府高呼卡扎菲的决定对那些在日益孤立与通过与国际社会合作以获得好处之间正面临抉择的其他‘流氓国家’而言是一个榜样。”⑨ 2004年6月,美利两国恢复了中断24年的外交关系。2006年5月15日,两国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还宣布,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⑩ 美国这样做一定程度上是给伊朗看的,试图诱使伊朗以利比亚为“榜样”。几乎在美利恢复外交关系的同时,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会的欧盟三国外长们向伊朗抛出一筐新鲜的“胡萝卜”,除提议进一步加强与伊朗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以外,还表示将支持伊朗发展民用核计划。美国国务院将两者之间时间上的重合解释为巧合,但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道出了部分天机。她说:“正如2003年对利比亚人民来说是个转折点一样,2006年也可以成为伊朗和朝鲜人民的转折点。”(11) 而伊朗并不为之所动,依然坚持进行自己的核计划。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哈梅内伊针对西方此番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评论说,卡扎菲在核问题上的让步表明德黑兰继续拒绝接受任何限制伊朗核能发展的措施是正确的。他还说,利比亚放弃核能力以换取西方的好处(他把此比作给小孩糖吃),而伊朗“非但没有退却……反而年复一年地增加了核设施”。(12) 伊朗有理由认为利比亚弃核正是被西方“安全保障”和“改善关系”的甜言蜜语所蒙骗,从而在解除武装后惨遭军事打击和侵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