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一些内容学术界的意见比较一致,基本执肯定的态度,如“反满”“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但对有些内容意见分歧较大,如“五族共和”“民族同化”和“大亚洲主义”。本文通过对“反满”“五族共和”“民族同化”“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大亚洲主义”提出的背景和内容的分析,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始终都贯穿着民族平等的思想。民族平等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正确理解孙中山民族主义不同内容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主义、民族平等 一 孙中山自1903年秋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到1924年春作民族主义的讲演,其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主义的内容作了不同的阐述,先后提出了“反满”“五族共和”“民族同化”“大亚洲主义”等主张,并把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这些主张和提法尽管不尽相同,但始终都贯穿着民族平等的思想。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和涵义,孙中山在《军政府宣言》中曾做过阐述:“驱除鞑虏,今日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帅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①]不难看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满”。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反满”首先是针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和代表满洲封建贵族利益的清政府投降卖国而提出来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但是,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腐败的清政府不仅放弃抵抗,与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及为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振,如斯之极”,而且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这样,就使得近代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这一主要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机,首先就必须推翻满洲封建贵族的统治。孙中山曾经说:“今日之作内政,从何下手?必先驱除客帝复我政权,始能免其今日签一约割山东,明日押一款卖两广也。”“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②]其次,“反满”也是针对满洲封建贵族对国内各族人民所实行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而提出来的。长期以来,满洲封建贵族对国内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了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尖锐矛盾。孙中山曾经尖锐地揭露和抨击过满洲封建贵族专制统治的罪行。“(一)满洲人的行政措施,都是为了他们的私利,并不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二)他们阻碍我们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三)他们把我们作为被征服了的种族来对待,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与特权。(四)他们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五)他们自己从事于,或纵容官场中的贪污与行贿。(六)他们压制言论自由。(七)他们禁止结社自由。(八)他们不经我们的同意而向我们征收沉重的苛捐杂税。(九)在审讯被指控为犯罪之人时,他们使用最野蛮的酷刑拷打,逼取口供。(十)他们不依照适当的法律程序而剥夺我们的各种权利。(十一)他们不能依责保护其管辖范围内所有居民的生命与财产。”[③]在满洲封建贵族对各族人民的专制统治和压迫中,自然就包括了满洲封建贵族对国内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这样的封建专制统治,不仅造成了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尖锐矛盾,而且也造成了满洲封建贵族与国内各民族人民尖锐的民族矛盾。“而虏朝常图自保以安反侧,防民之法加密,汉满之界尤严。”[④]“汉人含恨已深,敢怒不敢言,郁勃之气积久待伸。”[⑤]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反满”,推翻满洲封建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才能推翻满洲封建贵族对各族人民的封建专制压迫,同时也才能推翻满洲封建贵族对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实行革命,废灭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一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⑥] 孙中山的“反满”虽然一开始是从“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出发,也说过满族是“满胡”“异种”“野番贱种”,是“外国人”之类的话,认为满族人主中原是“窃国”,要“驱除鞑虏,恢复我民族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但从根本上看,“反满”的民族主义仍然贯穿和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和口号,但“反满”是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所造成的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其基本出发点是要避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瓜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自由,恢复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已经丧失了的民族地位,求得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平等正如孙中山1907年在槟榔屿对华侨的演说中所指出的:“我们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使中国人和外国人平等,不做外国人的奴隶。我们现在要摆脱奴隶的地位,就应该起来赶掉从外国来的满人,推翻满清二百多年来的专制统治,恢复我汉室的山河,再把国家变强盛,那时自然可以和外国讲平等了。”[⑦]“反满”也是同反对满洲封建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是要通过“反满”推翻满洲封建贵族对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求得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反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孙中山把满洲封建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加以区别,并给“反满”以特定的涵义,即“反满”不是反对整个满族,而只是反对满族的封建贵族,反对满族的封建统治者。他说:“惟是兄弟曾所见人说,民族革命就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⑧]又说:“最要紧一层不可不知: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⑨]所以,“反满”的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害汉人的满洲人”即满洲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孙中山就非常明确地说过:“我们要民族平等,所以要排满。”[⑩]“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自由。”[①①]可见:“反满”在辛亥革命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不仅能够结束国内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而且也能够避免帝国主义的瓜分,挽救民族危机。这样,就使得孙中山的“反满”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对外避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对内创建近代民族国家,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不难看出,“反满”集中地体现了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