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注重研究海外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而不注重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拟就此课题作点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极广泛的。概而言之,它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提高了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觉悟。 海外华侨历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但只有到抗战时,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才得以极大地提高。因为抗战以前,如辛亥革命时期,刚开始,华侨对这场革命缺乏认识,经过孙中山等人极力动员才逐渐响应、支持。1895年孙中山至檀香山联合华侨时,华侨大都“闻总理有作乱谋反言论,咸谓足以破家灭族,虽亲戚故旧亦多掩耳却走。经总理多方游说,奔走逾月,仅得同志数十人”[①]。1904年“总理尝周游美国东南西诸埠,联络洪门会友”,“虽奔走经年,仅能改组旧金山之大同日报为革命宣传枢纽,一新全美华侨之耳目而已。”[②]而以后到了抗日战争爆发,才得以极大地提高了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觉悟,焕发出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他们虽远居异地,绝不会一刻忘了祖国。相反地正因为他们远居异地,时受外人的欺侮与嘲笑,因此希望祖国强盛的欲念,更要来得急切,对于救国的事业也更加来得努力。”[③]1937年芦沟桥的一声炮响,震动了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焕发出了他们爱护祖国、积极参加抗战的热忱。“华侨受予空前的刺戟与痛愤,当然要发生空前的抗敌高潮,他们每个人的心上,都燃起热烈的巨火,周身的细胞,都充满着抗敌热血,再由各个人的热血汇成汹涌澎湃的抗敌高潮。”[④]“海外侨胞的救亡运动也广泛地迅速地开展起来。在西欧、在美洲、在菲律宾、新加坡、安南、缅甸、暹罗、印度、荷属东印度、以及南洋各地的侨胞为了爱护祖国,保卫祖国而进行了广大募捐,救国公债侨胞缴得很多,数达千万元的成绩,侨胞所进行抵制日货运动,给日寇经济贸易上以很大之打击,并组织救国团体,推动侨胞救国运动,扩大国际宣传,派遣战时工作队、救护队、义勇队、工程队、飞机师等回国参战,还派回许多新闻记者、宣传团,视察祖国抗战的血肉斗争,报导侨胞的救亡热忱。”[⑤]总之,抗战中海外华侨参战人数之众,地区之广,规模之大,方式之多,贡献之巨,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正如以后有的论者所指出:“华侨本其炽烈的爱国情绪,于民国之前,热烈支持革命,民国成立以后,仍继续支持爱国运动,表现最著者为支持抗日。”[⑥]抗战时期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觉悟极大地提高,这在当时有力地推动着祖国抗战。 其二,加强了海外华侨自身的团结与统一。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海外华侨并没有形成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往往是帮派林立,彼此矛盾重重。在美洲,华侨时常发生堂斗;在南洋,华侨帮派地域观念极浓;在欧洲,华侨工商学界勾心斗角。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七七’事变前,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前,华侨社会内部斗争激烈,组织不统一,目标不一致。”[⑦]但是,当中国抗战爆发后,大敌当前,上述局面便有了极大的改变。在南洋,抗战爆发后,各地华侨立即抛弃帮派地域观念与成见,纷纷组织与团结起来。在陈嘉庚等侨领组织下,1937年8月14日,在新加坡成立了由南洋各界人士组成的华侨救亡团体“新加坡筹赈会”,其目的是动员南洋各地华侨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该会成立后,南洋地区又出现了不少救亡组织。在此基础上,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桥总会”,与会代表168人,代表南洋地区45个华侨组织。陈嘉庚被推为主席。“此一次南洋华侨大团结之空前盛举。”[⑧]“南侨总会”带领整个南洋地区的华侨支持祖国抗战不遗余力。芦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美国纽约,马上将该城的绝大部分华侨动员起来了。7月7日晚,纽约华侨彼此都自动地抛弃门户之见,集中到一起,成立了“救济总委员会”,以指导该城华侨的救亡工作。8月21日,旧金山91个华侨团体又成立了美洲最大的华侨救亡组织“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下设分会47处,全美300多个城市的华侨都加入了这个组织。芝加哥的华侨也成立了“芝城美中抗日救国后援会”。除美国以外,美洲其它各地华侨也纷纷团结与组织起来。据统计,抗战期间,美洲华侨团体共有466个,遍布在美洲20多个国家与地区,美洲华侨在爱国救亡这个共同目标下而走到一起来了,出现了华侨大团结的局面。正如1942年5月美洲侨领司徒美堂在致旅美侨胞书中所说:“我旅美侨胞,在过去期内,虽或有门户之见,然抗战以后,已焕然一新,团结御侮,民族大义,凛然可见。”[⑨]在欧洲,早在1936年8月一些旅欧侨胞就呼吁:“全欧侨胞,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在抗日救国共同目标之下,团结一致御侮”[⑩]。9月20日,旅欧侨胞为了推进欧洲华侨统一救国工作成立了“全欧华侨抗日联合会”,参加的有英、法、德、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国的40多个华侨抗日救国组织。它联合整个欧洲地区的华侨从事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筹款募捐、宣传抗战等救亡活动,欧洲的华侨也都动员起来了。总之,抗战爆发后,“广大的侨胞,各阶层,各团体,各地各界,都在一个旗帜下,向着共同目标,对准一个目标,一致合作,精诚团结”[①①]。这极大地支持与配合了祖国人民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