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恽代英诞辰90周年至1995年恽代英诞辰100周年的10 年间,恽代英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新发表的学术论文有50多篇,连同《恽代英诞辰100 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所收的40多篇论文,反映了这10年来恽代英研究的新进展。在这些论文中,研究恽代英早期思想的占绝大多数。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恽代英的早期思想转变问题 1986年,李良明在《党史研究》第1 期发表《恽代英是走着由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吗?——与胡长水同志商榷》,不同意胡长水同志关于恽代英“是走着由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一观点。文章认为,恽代英的早期思想中,确实含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杂质,这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从他当时的整个思想体系看,只能说他的思想受到了无政府主义与错误思想的影响,而不能说是无政府主义。”理由是:“第一,从历史上看,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是作为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包括恽代英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早期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这是一种历史现象。要把受到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与无政府主义严格区别开来”。“第二,对恽代英的日记和早期著作,要全面分析,把握住他当时的主要思想,分清主流和支流,实事求是地评价。”“第三,研究恽代英的早期思想,必须结合考察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作者认为,尽管恽代英早期思想中受到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但他对无政府主义的认识浅薄得很,而且行动上也往往与无政府主义是相抵牾的。“所以他思想上主流和本质的东西始终是民主主义而不是无政府主义,不能说他是由无政府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他与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样,也是走着由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的。” 1987年,胡长水在《党史研究》第2 期上发表《再论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倾向——答李良明同志》。该文分析了“五·四”时期的历史条件,认为“五·四”前后,一大批先进的中国青年在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以后,接受的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方案。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已经取代民主主义而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而决不是“影响”。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正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阶梯,跃进到马克思主义的。胡文接着对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进行了总体再分析,认为恽代英早期信奉的正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它以互助、改良为手段,以无政府共产社会为目标,这正是稍加改造了的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随着这一争鸣的展开,全国学术界产生浓厚兴趣。同年,韩凌轩在《文史哲》第3期发表《恽代英早期思想的特点和主流》, 认为恽代英早期的思想特点:一是主张以伦理改革为手段改造社会,但比较注意内省功夫;二是较早地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病;三是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四是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却具有积极进取的务实精神。作者最后指出:“恽代英虽然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且在1919年底以前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但在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看法上与无政府主义者有着原则区别。其早期思想的主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早期的恽代英是一个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1989年,田子渝在《湖北大学学报》第3 期发表《论五四时期恽代英政治思想的主流》,针对胡长水的观点进行争鸣,论证了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主流经历了由激进民主主义到空想社会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发展过程。论文说,无政府共产主义不是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主流。“从1914年至1921年,他留下了大量文章和日记,只要认真地阅读这些资料,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对于异域文化是采取拿来主义,并未将自己封闭在那一种主义或思想的圈子内”。“另一方面,恽代英的观点与无政府共产主义者的观点有着质的区别”。“恽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主流是处在变动过程中,如果从1914年他首次发表《义务论》作为始期,到1921年7月成立共存社为止的话, 那么他思想的主流经历了激进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变动。” 恽代英早期思想的研究,是日本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日本有4 位教授研究恽代英,已发表学术论文6篇。1989年, 狭间直树教授在《广东社会科学》第3 期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背景——对恽代英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历史评价》,认为恽代英所“懂得”的“安那其的真理”,看来与其说是一种理论勿宁说是一种精神。”该文在剖析了恽代英的早期论文《义务论》和《我的人生观》等后说:“我们要注意恽代英所谓的‘无政府主义’是有着它特定的内容、带着它的时代印记的,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无政府主义,在民国初期的社会里,就其可以实践地范围内(无论在新思想的启蒙、提倡生活自立的人生态度以及“五四”运动那样的追求民族独立的爱国运动中),只能发挥它的实际性效用。换句话说,其最重要的意义正在于让人们认识到了目前运动变为社会改造运动的可能性。我们并且可以据此认为,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在“五四”时期的时代特征,正被表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