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章对近三年国史研究中的著作、教材、译著、论文的出版和发表情况加以介绍;对建国后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观点分歧、研究成果加以评述;分析说明近年来国史研究中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新兴学科,自8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学术界深为关注和致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仅就近三年来的研究概况做些说明和评述。 1.经查阅和统计, 1993年1月至1995年末, 学术界共出版国史专著、教材、译著、辞书等近70部(多卷本为一部),学术论文520 多篇。其中建国后7年的文章140多篇,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 年的文章110多篇,文革10年的文章50多篇,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章160多篇,跨时期的文章60多篇。这些文章涉及经济方面的有120篇,政治方面的近200篇,文化方面的80多篇,军事方面的近30篇,外交方面的30多篇,其他方面的近60篇。 在诸多的著作、教材中,有些是从整体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全方位的研究和阐述,如何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4年修订再版,补写了国防战略和军事等内容),陈明显的《新中国四十五年研究》,林蕴晖的《风雨兼程——新中国四十年发展战略的演变》,金隆德的《新中国的光辉历程》,王幼樵、肖效钦的《当代中国史》等等。有些是从不同侧面或不同时期,对共和国的历史作深入研究和论述,如王劲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邓礼峰的《建国后军事行动全录》,杨胜群、田松年的《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等等。有些大型参考书、工具书为共和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料,如刘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苏春梅、方孔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风云实录》,盖军的《改革开放十四年纪事》,梁德的《共和国成就大辞典》。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等。此外,领袖著作、党的文献、名人回忆录,如《邓小平文选》、《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等,为研究共和国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指导思想和权威资料。国外研究国史著作,美国威尔逊中心的《当代中国研究在美国》,日本天儿慧的《中国——变革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美国丹尼尔·凯利赫的《中国农民的力量:1979—1989的农村改革》,美国托马斯·伯恩斯坦的《上山下乡——中国青年从城市到农村的迁徙》等也于近年相继翻译出版。中央党史出版社还出版了《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论著目录大全》(1919—1989)。 2.关于建国后七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社会主义改造评价问题。这个时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转变问题。有人认为转变来得突然,不合理。更多的研究成果从多方面分析毛泽东认识转变的原因。说明其思想转变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是正确的、合理的。同时说明,评价功过是非,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考察领导人的决策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是否促进社会进步,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要求前人。应把评价历史功过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区别开来。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仍然存在三种看法:充分肯定,怀疑或基本否定,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错误作足够估计。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如何认识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当今改革开放的关系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今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就是否定当年的三大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更多的人认为,改造与发展非公有制两种不同政策,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当年的改造为今天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改革是当年的改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都是共和国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经济决策。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怀疑或否定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了当年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改革。 有些文章专门探讨了三大改造后期急促完成的原因和教训:(1 )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求纯偏向,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的思想影响。(2)只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落后性, 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作用而长期存在的必然性。(3 )对运动的发展形势估计失误,把农民发展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积极性简单地同两条道路联系起来,过高地估计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并夸大农民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否定个体经济积极性的作用。(4 )强调通过加强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力发展生产力。(5 )受阶级斗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甚至以政治批判去推动改造。 第二,对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评价问题。这个问题为学术界所关注,文章比较多。有人认为,“一边倒”政策致使新中国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助长了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的教条主义发展。有人认为此政策导致了新中国闭关自守,在经济上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往。更多的文章认为:(1 )“一边倒”方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而采取的政治方针。它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首先必须站稳我们的民族立场”。“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最有利于中国革命的策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一边倒”不仅仅是因为两党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 更非是要充当苏联的附庸。它成功地建立并加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迅速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同一批国家建立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局限性是使我国在一些国际交往中, 尤其是对美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牵制和约束。总之,“一边倒”政策是利多弊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