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仰赖于一定的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条件:(1)解放区经济的发展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2)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不可或缺的经济条件;(3)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捐献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保证;(4)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政府的援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外部条件。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警示中重视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经济基础 生产 捐献 援助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①a]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人心的向背、战略指导上的正确与错误等等,固然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但经济实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交战双方军力的消长、战争主动权的得失、战争形势的变化,与战争双方经济的强弱密切相关。 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是当时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军事强国日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发动的疯狂的侵略战争。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使这场战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迅速进步,为这场战争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手段,并使战争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与此相联系,战争的物质需求和战争消耗极其庞大,战争对于经济的需求和依赖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经济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经济需求,仅靠一个地区、一部分人来承担已经远远不够,而需要整个国家来承担。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员和利用本国经济资源的能力。正如列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说:“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②a]“谁的后备多,谁的资源多,谁的群众基础雄厚而能更长久地支持下去,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③a]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完全证实了列宁的科学论断。如果离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必要供给,没有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经济的发展,没有全国各阶层、各党派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物资捐献,没有苏、美、英等国对我们的正义援助,抗日战争就难以取得胜利。 一、解放区经济的发展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抗战初期,各解放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财政开支相当一部分靠国民党政府分发军饷和华侨、国际友人的捐款。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解放区战场,由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各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人民不仅开展了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而且主要进行了经济建设,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在党和政府财政经济政策指导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力开展生产自救,保障战争供给,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的努力,“逐渐摆脱对外援的依赖性而过渡到完全的自力更生。”[①b] 1937年至1940年,是争取外援、休养民力,开始由依赖外援向半自给道路转变的时期。解放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政策,并且注意纠正经济工作中曾经存在着的“左”的政策,奖励劳动致富,克服了农民中存在的怕发展生产而“冒富”的思想,允许雇工、安伙子,号召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实行贸易自由政策,号召外商到边区投资,使得边区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到1940年,耕地面积比1937年增长了36%,粮食产量增长了近70%,牲畜头数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与此同时,公营经济也发展了,纺织、造纸、印刷、化学和机械等公营工厂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941年至1942年,是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由半自给转变到完全自给的时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加紧对解放区实行频繁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大军包围封锁解放区,加上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使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局面中。为了克服困难,党通过边区政府发动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到1943年,边区军民共开荒200万亩,粮食产量由1941年的163万石增长到184万石,棉花产量由1941年的50.8万斤增长到209.7万斤,养殖牛的数量由1941年的20.3万头增长到21.5万头,公营工厂发展到76个,年产土布5万多匹,并能炼铁、炼油、修理机器、制造军火等。 1943年到1945年,是边区经济健康发展,开始达到“丰衣足食”的时期。解放区继续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反封锁斗争,财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1943年,陕甘宁边区财政支出60亿元,其中机关生产自给;增产细粮16万石。1944年,增产细粮20万石,除去军需民食,年有余粮28万石;棉花产量也可满足需要的2/3;公营工厂发展到130个,占军民生活所必需的2/3;公营工厂发展发到130个,军民生活所必需的毛巾、肥皂、火柴、纸张、陶瓷、卷烟、袜子等达到了全部或大部分自给。1945年,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党提出了“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方针,经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日寇投降时,大公所有家务足用一年,各小公家皆有积蓄,大批干部、人员出发有力量发给必要的路费和衣服、口牲的补充。”[②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