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2)02-0004-07 如果说在20年前、甚至在10年前,在对be及其相关词的讨论中,人们会认为这主要是一个翻译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汉语思维如何正确地理解西方思维以及如何正确地转化表达西方思维的问题,那么,到目前为止,在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对相关的西语文献有了更深入的发掘和掌握之后,恐怕已经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汉语思维如何理解西方思维的问题。相反,人们更多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其不仅涉及对思维和语言的逻辑的理解,而且也涉及对思维和语言相关的世界本身的理解,同时,也涉及对哲学和哲学自身的历史的理解。而且,这个问题不仅是汉语思维的问题,也是西方思维的问题。汉语思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是仅仅获得一种针对汉语思维内部特征的理解,而是深化了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哲学的认识,并且反过来也有助于西方思维对这个问题的哲学的认识,反之,西方思维就这个问题所做的种种思考也有助于汉语思维在这个问题上的哲学认识的深入。从而,在这里是不断深化的关于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所必然关涉的世界本身的理解。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be及其相关词时至少应当获得的共识,而我接下来不过是以更为细致的文本讨论的方式来更加明确地表明这一点。 在我目前所承担的对基尔克、拉文和肖费尔德三人(以下简称KRS)所共同编著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①一书的翻译工作中,在翻译其中的“巴门尼德”一章时,我注意到,在如何处理与希腊文系动词
及其相关词有关的翻译问题时,究竟是主要地将它从系动词“是”的方面来翻译还是主要地从实义动词“存在”的方面来翻译的问题,对于KRS也作为一个难题呈现了出来。而在几经权衡和文本分析之后,KRS得出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无论是将
及其相关词按照“是”来理解还是按照“存在”来理解,都不会妨碍我们对巴门尼德主要论证的把握;而在占据了“真理之路”极大部分篇幅的残篇8中,由于其特殊的讨论生成与毁灭的语境,
及其相关词主要是在“存在”(existence)的内涵上被使用的,尽管不排除我们依然可以从表谓述的方面来对其做局部的理解。我们看到,KRS具体是这样说的。 首先,针对应当如何来翻译与表达
这个词,KRS这样说: 在这里被笨拙但却中立地翻译成“is”的estin,对它本身的解释更为困难。两个明显的解释是表存在的(“存在”)和作谓述的(“是[这个或那个]”)。②要试图在它们之间做决定,我们需要考虑estin最显著地出现在其中的那些论证,尤其是反驳第291条③第5行到第8行中那条否定性的研究道路的论证。④ 由此,我们至少能够获得的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像这样的问题根本不是汉语思维的特殊问题。不是由于在汉语思维中缺少像西方语言中的系动词be那样的一个既表存在又作谓述的词汇系统,从而,对于汉语思维来说在如何理解与处理西方语言中的这些词上才表现出了特殊的困难,而是究竟应当将这个词主要地从“存在”的方面来理解还是从“是”的方面来理解,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难题,而且应当在不同思想家的不同思想语境中加以仔细地辨识。从而,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一个翻译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同样也存在于西方思维的内部。 在指明了对这个问题思考的途径之后,KRS接着就针对残篇2中那条否定性的研究道路即以“
”为标志的道路进行了思考,以判断究竟应当主要地是从表存在的方面来理解巴门尼德的与
有关的词,还是从作谓述的方面来理解。KRS这样说: 不幸的是,对这一论证的考察不是决定性的。确实,要认识或者指出那不存在的东西看起来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人能够熟识匹克威克先生,或者向别人指出他来。但是对巴门尼德的前提的一种谓词性的解读也是不可能的:要认识或指出那不是这个或那个、亦即那不拥有任何属性、没有任何对它真实的谓述的东西,看起来也是不可能的。⑤ 很清楚,在KRS看来,无论是从表存在的方面还是从作谓述的方面来理解,实际上都不妨碍我们对巴门尼德这个论证的否定性质的把握,无论哪一种理解都完满地表达出了就“
”的思想的悖论的性质。从而,在对巴门尼德的与
有关的词的理解上并不存在一义的理解,而是两种理解都应当考虑到,并且,只有在这样权衡的考虑中,巴门尼德的论证的全部理论价值和内涵,无论是思维方面的还是对象方面的,才能够得到完满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