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2)01-0142-10 意向性话题的提出,可追溯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德国哲学家布伦坦诺(Franz Brentano)被公认为将意向性话题引入现代哲学的第一人。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出发点,它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影响。胡塞尔(E.Edmund Husserl)并没有停留于布伦坦诺开创的地基上,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他的意向性理论,并使意向性不仅成为现象学的三大“决定性发现”之首①,而且最终成为广义现象学运动内的核心研究课题。自20世纪中叶开始,在分析哲学的早期代表弗雷格(Gottlob Frege)和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基础上,美国哲学家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将布伦坦诺的意向性遗产引入分析哲学做出了重要工作,并使意向性同样成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重要研究课题②。总之,意向性并非某一学派或传统所专属的哲学话题,相反,古往今来,全部哲学运动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话题相关。在这方面,正如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所言:“全部哲学运动都是围绕意向性的各种理论建立起来的。”③ 尽管意向性在哲学界具有普遍重要性意义,但在意向性概念的理解方面,并未获得一致性意见。纵观全部哲学运动有关意向性的讨论,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六种意向性概念:意识意向性、此在意向性、身体意向性、心灵意向性、语言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诸多不同种类的意向性概念,在各种不同的哲学传统或体系内被使用,它们有时彼此矛盾,有时又互相补充。因此,梳理意向性话题在不同哲学传统内的嬗变脉络,澄清意向性概念在不同哲学传统或体系内的精确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在它们之间展开比较与对话,以探索一种新的意向性概念的可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任务。 一、意向性前史: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布伦坦诺④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最早来自拉丁文“intentio”,其动词形式是“intendere”,本意与射箭有关,意指将箭射向或指向靶子的活动。“intentio”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当时有经院哲学家使用它来翻译阿维森那(Avicenna,又名Ibn Sina)的阿拉伯词汇“mana”和“maqul”,意指存于心灵中的“无质料的形式”(the form without matter)⑤。显然,“无质料的形式”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观念。这直接表明:尽管与意向性有关的语词在中世纪才出现,但与意向性有关的理论和问题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里士多德。 事实上,柏拉图早在《泰阿泰德篇》中就已经通过探询我们如何能思考“非存在的事物”(things which are not)而把意向性问题清楚地提了出来⑥。并且,在《克拉底鲁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Socrates)之口表示,灵魂对于知识的寻求与“射箭”类似⑦。这大概是最早以“射箭”为隐喻来描述心灵意向性的文字。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在“意向的存在”(intentional existence)和“实际的存在”(real existence)之间做出区分。这一点可在安瑟伦(Anselm)的“本体论论证”中得到体现。下面是这一论证的简化版本⑧: (P1)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 (P2)因为我们理解(P1),所以上帝意向地存在着。 (P3)实际的存在比意向的存在更完美。 (C1)那么,一个实际存在的上帝要比一个只是意向地存在的上帝更完美。 (C2)那么,一个只是意向地存在的上帝不是最完美的。 (C3)那么,上帝必定是实际地存在着。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并不认同安瑟伦的论证。他认为:首先并不能确定每个人都理解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而且,即便每个人都理解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也不能推出上帝存在。我们并不能从意向的存在推出实际的存在,一个人可以在不知道上帝是否实际存在的情况之下理解上帝的概念和本质。 这里有必要提到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观点。海德格尔明确反对将意向性学说等同为经院哲学的做法:“经院哲学谈意向的时候考虑的只是意志。它远未把intentio归给主体的其它行为,也根本没有在原则上用概念把握该结构的意义。如果有谁居然说……意向性的学说是经院哲学的学说,那这个错误既是史学上的,也是关乎事实的……无论如何,经院哲学并不知道什么意向性学说。相反,是弗朗茨·布伦坦诺(Franz Brentano)在他深受经院哲学……影响的《经验立场的心理学》(1874年)中明确强调说,心理体验之总体可以并且必须考虑到这一结构(也就是‘把自己指向某物’之方式)才能加以分类。”⑨ 海德格尔的话提醒我们,尽管布伦坦诺是受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才提出意向性理论,但现代意向性理论的真正起点并不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更不是古代希腊哲学,而是布伦坦诺的“描述心理学”(Descriptive Psychology)。 二、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