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50年前,卢沟桥的烽火宣告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广大侨胞虽身居异国他乡但以赤子之心,为民族的生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动员,输财出将,献物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奔走呼号,从精神上声援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建议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抗战。海外侨胞和全国人民一道奔走呼号,积极呼呈国共两党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月23日, 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巴黎救国图书社等五大侨团派代表到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馆请愿,要求“迅速实行国共合作,动员全国兵民,一致抗日”。〔1 〕当国共两党正式合作的消息传到海外,广大华侨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菲律宾华侨劳工抵货会给国共两党来电:“菲律宾华侨工人,誓与全体侨胞手携手肩并肩地追随两党同志共同奋斗。”〔2 〕反映了海外侨胞关注祖国命运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海外侨胞采取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的形式,发动全体侨胞积极声援祖国抗战。1933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宣告成立。此后类似的抗日救亡团体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到1940年底,海外各地华侨建立的救亡团体共2794个。〔3〕这些救亡团体负责筹赈、宣传、 抵制日货和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等重要任务。他们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抗日救亡大军,是祖国抗战的重要力量。 各地救亡团体成立后,便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海外华侨的报纸都辟有宣传抗日的专栏。同时,还陆续创办了新的宣传报刊。如:印尼的《新报》、菲律宾的《华侨商报》、南侨的《曼谷日报》、《国民日报》、《中国报》,旅德华侨办的《抗战情报》,旅比华侨办的《抗战消息》等。据统计,抗战时期的各地华侨办有报纸138 份、杂志128份。另外,还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救国宣传活动, 成立戏剧社,歌咏会,派专人到华工、华商中宣传讲解抗日救亡道理。著名侨领陈嘉庚亲自发动组织领导了“回国慰劳视察团”活动,“系欲鼓励祖国同胞参加抗战民气,及回洋报告侨众增益义捐,及多寄家费以加外汇”。 广大爱国侨胞所进行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不仅声援了祖国的抗战,同时对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38年,海外侨胞针对汪精卫的叛变投降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倒行逆施,开展了反投降、反分裂,维护国共合作的斗争。陈嘉庚三次致电汪精卫,怒斥汪为秦桧、张昭。1938年10月28日,陈嘉庚以国民党参政员身份,向第二届国民参政会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提案,给投降派当头一击,震动山城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广大侨胞对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痛心疾首。数百救亡团体和广大侨胞纷纷致电国共双方领导人,并发表通电、宣言和告同胞书,强烈抗议国民党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卑鄙行径,一致要求“制止内战,加强团结”,“抗议皖南事变,反对枪口向内,要求恢复新四军,释放叶挺军长,加强团结,抗战到底”。〔4〕 总之,爱国华侨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在精神和舆论上声援了祖国的抗战。 二、捐款献物,从物质上援助抗战 抗战时期的中国财政和物资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海外华侨急祖国之需,为支援祖国抗战,无私、无偿的捐献,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巨,谱写了一幕幕催人泪下,动人心弦的爱国之曲。 华侨在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首先采取的是募捐和侨汇的方法。 募捐主要有月捐、特别捐和义卖等形式。广大华侨提出了“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的口号。当时“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其“热烈情形,得未曾有”。由于广大华侨的踊跃捐输,义捐工作取得了极为可观的成果。据当时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从财政部的捐款资料所作出的统计,抗战八年,华侨捐款达13.2亿元〔5〕(不包括华侨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捐款)。 侨汇则是华侨支援抗战的另一重要方法。广大华侨甘冒各种风险,把大量资金送回家乡。整个抗战时期的侨汇约有95亿以上,〔6 〕成为当时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购债、投资和捐物是侨胞支援祖国抗战所采取的另外几种方法。 国民党政府为解决军事和财力等方面的困难,向海内外发行了救国公债。广大华侨掀起了广泛的购债活动。国民政府发行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海外各地侨胞就认购了半数以上。〔6 〕据统计,1937年至1942年,仅救国公债一种,华侨就购买了11亿元之巨。〔7〕 抗战时期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许多爱国华侨为了保家卫国,振兴祖国经济,加强国家经济实力,不顾投资风险,积极到祖国的大后方投资办企业。马来西亚华侨运回新式机器,投资100万元, 改良广西的锡矿;陈嘉庚、侯西反和郭兆麟等集资,在重庆开办了中国药产提炼股份有限公司;“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与国内实业界及财政部合资创办华侨企业公司,资本1000万元,胡文虎出资450万元等等。这些投资, 对开发大后方资源,支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华侨的捐物不仅形式多样,且品种繁多,大到飞机、坦克以及各种车辆,中到冬夏服装、毛毯、被褥、蚊帐,小到金银首饰、结婚戒指,甚至献出自己的热血救死扶伤。据统计,抗战头3年, 广大侨胞捐献飞机217架、救护车1000余辆、坦克23辆。〔8〕南侨总会在两年内就募集寒衣700余万件、暑衣30万套、蚊帐8万床,分赠各地新兵及伤病将士。药品是战时急需品,广大侨胞想方设法筹集送到国内。在抗战开始最初几个月,华侨运回国内的药品可供50万名伤员服用1个月。 巴达维亚华侨在不足两年时间里就捐献奎宁丸1亿粒以上。 南洋华侨捐购奎宁丸价值250万元。菲律宾各地华侨捐献凡士林油膏达500万磅。据侨会统计,从1937年至1940年,华侨为祖国捐献的各种物品达3000批以上,平均每月100批左右。〔9〕华侨的大批捐款捐物,是祖国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物资紧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