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远 译 译者按:此文原载俄国《远东问题》杂志1995年第2期。 作者列多夫斯基系前苏联退休特命全权大使、历史学副博士,现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文中披露了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计划访苏时同苏方的书信往来,以及米高扬给苏共中央写的关于他访问西柏坡时同毛泽东的会谈情况的报告。应该指出的是,文中有些说法明显带有赞扬苏共,而贬低中共和毛泽东的倾向,请读者阅读时注意分析。译文开头有删节,译文中第一个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米高扬中国之行的缘起 文件证明,安排米高扬去中国,是为了取代计划中的但直至1949年12月底也未能成行的毛泽东对莫斯科的访问。毛泽东访问苏联的问题还是在1947年初由中方提出的。当时斯大林表示同意,但要求在绝对保密情况下进行。1947年6月15日,斯大林给联络员A·Я·阿洛夫医生发去一份电报,其中写道:“请转告毛泽东,联共(布)中央认为他来莫斯科最好不作任何声张。如果毛泽东也认为需要这样做,那么我们觉得最好是取道哈尔滨。需要的话,我们将派飞机去接。请电告同毛泽东谈的结果和他的愿望。”〔1〕然而,过了两周,即1947年7月1日, 斯大林给阿洛夫发去一份另一个内容的电报。他写道:“鉴于目前的战事,鉴于毛泽东离开岗位可能对战事有不利影响,我们认为,暂时还是推迟毛泽东的访问为好。”〔2〕 在后来的书信往来中,把毛泽东启程去莫斯科的时间定在 1948年7月中旬,但毛泽东在1948年4月26 日的电报中通知说:“我决定提前去苏联,拟5月初从河北阜平县动身, 在军队保护下越过平张铁路……可能6月初或6月中能抵达哈尔滨,然后从哈尔滨去您那里……我将就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问题向联共(布)中央同志请教……此外,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去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学习人民战线工作和其他工作方式。”毛泽东打算带任弼时、陈云,以及两名秘书和几名其他工作人员(译电员、报务员等)。“如果您同意拟定的计划,那我们就按此计划行事。如果您不同意, 那就只有一条出路——我一个人去。 ”〔3 〕1948年4月29日,斯大林答复说:“您4月26日信收悉。您认为需要带谁,带几个人,都可以。两名俄国医生应当陪同您前来。同意把一部电台留在哈尔滨。其他事情,我们面谈。”〔4〕 但很快,5月10日,斯大林又发出一份电报, 建议毛泽东推迟起程时间:“鉴于您所在地区可能出现的事态发展,特别是傅作义的军队对蔚县发动的进攻,也就是对您来我们这里所要经过的三个地区发动的进攻,我们担心,您离开岗位是否会对事态发展进程有影响,以及您经过这三个地区究竟有多大安全保证。 考虑到这种情况,您是否应把来访时间推迟一些。如果您决定不推迟起程时间,请告知,何时向何处派出飞机。候复。”〔5〕同一天, 即5月10日,毛泽东答复说:“斯大林同志,今日收到了您的信, 很感谢。在目前形势下,把我到您那里去的时间还是稍作推迟为好。我需要作短期休息,之后才能坐飞机。机场和港口地点,待弄清楚后告知。”〔6〕 7月4日,毛泽东通知斯大林:“我的身体状况与两个月前相比,好多了。我决定在最近去您那里。到您那里去有三条路线:空中、海上和陆上。但无论走哪条路线,我们都应取道哈尔滨,因为我需要同满洲的一些负责同志谈谈……希望飞机在本月25日左右飞抵威县。如果您决定通过海路接我们,那希望船只在本月底到达指定港口……如果海空路线都不行,那我们还是在本月15日左右北上。”毛泽东通知说,他的随行人员有20人,他请求,一旦走空中,要派两架飞机。〔7〕 7月14日, 斯大林发来答复毛泽东的复电:“致杰列宾(阿洛夫医生的化名——译者),请转告毛泽东以下情况:鉴于粮食征购工作开始,从8月起,领导同志分赴各地,要在地方呆到11月, 因此联共(布)中央请毛泽东同志把来莫斯科时间定在11月底,以便能够同所有领导同志见面。”〔8〕 阿洛夫在1948年7月14 日发给莫斯科的电报中写道:毛泽东请求转告以下答复:“斯大林同志,同意您在7月14日电报中所说的意见, 我们把到您那里去的时间推迟到10月底11月初。”〔9 〕阿洛夫报告了向毛泽东转达斯大林的上述电报时同毛泽东谈话的内容和他的印象。他写道:毛泽东没有认真对待苏联领导人忙于粮食征购工作的借口,他说:“难道苏联如此重视粮食征购工作,要党中央领导人出动?”阿洛夫写道:“据我对毛泽东6年多时间的了解,在他听译文时, 他的微笑和‘好、好’的话,根本不意味着他对电报感到满意。这一点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个人坚信,毛泽东认为,最坏的情况是不给他派飞机或船只。对他来说,连苏联领导人忙于粮食征购工作这一点都不大可信,更何况从莫斯科为他提供飞机了。他确信,他现在就要起程。看来,这次莫斯科之行对他本人来说是很需要的。他以很急切的心情等待着答复。毛泽东的箱子已经装好,甚至买了皮鞋(他也像这里的所有人一样,平时穿布鞋),做了呢子大衣。不仅是访问本身问题,而且连访问日期问题,他们都已经定了。只剩下了怎么走的问题。他现在表面上很平静,很礼貌,也很殷勤,纯粹中国式的客气。很难看出他的真实内心。任弼时给人的印象是,他未意料到访问延期。梅利尼科夫(即米大夫——译者)对我说,7月15日毛泽东向他提出了同样的粮食征购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