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未来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备受关注。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分发给代表、委员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释放了大量关于“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信息,特别是24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在此次公布的24个指标中,主要涵盖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大类,共12个预期性指标和12个约束性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主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设计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其实现。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指标总数有所增加,且加大了约束性指标的比重。而这些指标的突破性意涵则率先外露为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和政绩考核体系,凸显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需要履行的职责(王佳宁,2010)。 在此,选取经济发展领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这三个预期性指标,以及人民生活领域的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这三个约束性指标,对其面临的主要障碍及对策进行述评。 一、经济发展指标中的国内生产总值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从国际惯例看,GDP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一)“十二五”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 2010年10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沿着这个思路,在保持了多年高达10%以上的高增长之后,我国对经济增长目标作了重大调整。 2011年2月27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在采访中,温家宝总理首度透露: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拟定为7%。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与“十一五”时期相比,这一指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见表1),与2010年10.3%的增长速度相比,则低了3.3个百分点。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预期性指标进行了设置(见表2)。而这一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思路。7%的速度可以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盛来运,2011)这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拐点。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改革,是维持一种规模性扩张这样一种增长方式的话,那么以“十二五”规划为标志,GDP崇拜至此画上了句号(汪玉凯,2011)。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现面临的可能障碍及其破解 与“十一五”时期,特别是与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十二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目标看似十分容易实现,但实际上仍面临很多障碍。 1.面临的障碍 综合学术界的各类观点发现: 第一,唯GDP的价值观的长期存在将使国内生产总值目标的实现面临考验。“地方政府和官员对GDP的关心表现为:一是GDP完成了多少;二是GDP的多少与类似本地经济结构的其他地区比,景况如何;三是下一级政府完成得怎样;四是在GDP总量的构成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否合理。”(王佳宁,2009)这种价值观,使我国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保、生态和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考核和约束不足。 第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瓶颈。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我国8个行业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也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