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197.1;R197.3 全国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举步维艰。很多人把公立医院改革的艰难归咎于“政府补偿政策没有落实”,即归咎于财政没有给钱。然而,在地处粤西半山区的茂名市,高州市人民医院近八年来在没有获得任何“政府补偿”的情况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城医院发展成为远近闻名、信誉卓著的高水平医院。无论是广东省还是卫生部,都高度肯定高州市人民医院创造的“平价”奇迹,并决定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高州模式”。 高州市人民医院具体的管理经验固然值得各地医院学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高州模式”产生的制度环境或政策因素,即政府与公立医院的关系走向去行政化。首先,政府与公立医院财务关系的去行政化,致使旧事业单位体制中“养供方”的做法彻底在高州市无法继续,高州市人民医院抓住了市场机制提供的机遇,通过良好的管理实现了自我发展,同时公共财政“补需方”的新机制促使全民医疗保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而全民医保的发展造就了医保机构代表参保者利益团购医药服务的新市场机制,高州市人民医院在全民医保的环境下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平价的运营策略、适宜的技术路线,为当地和外地城乡医保的参保者提供了性价比高的服务。第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非行政化,尤其是在医院院长的遴选中,引入职工民主参与的新机制,确保了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改革与发展有了领军人物。第三,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非行政化,让高州市人民医院拥有完全的人事自主权,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使之不仅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典范,而且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典范。第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的非行政化,让高州市人民医院找到了适合自己组织文化的新薪酬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第五,公立医院市场准入与发展的非行政化,让高州市人民医院打破了现行的行政限制,尤其是基于行政级别而不是技术规范对医院规模和医疗服务准入的行政化限制,实现了自我发展的突破。 “高州模式”提示我们,公立医院究竟能不能改革,改革之后有没有成效,同“政府补偿”的多寡没有关系。把政府财政当成聚宝盆,向政府财政“等、靠、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堆起来的“改革”,恰恰不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打破束缚手脚的旧体制,让各类医院在市场的竞争中提升竞争力,这样的改革才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高州模式”的典型特征或者说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公立医院要管办分开,走向非行政化。管办分开了,高州模式完全可以持续,也完全可以复制,公立医院的改革马上可以在全国推展;管办不分开,高州市人民医院就只能是公立医院的一个异数、一个个案,难以复制。 公立医院的改革能否推进与政府补偿的多寡没有多大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必在医疗卫生领域增加财政投入。政府增加投入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新的机制,让来自老百姓纳税人的钱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花在老百姓身上。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政策的确应该落实,但必须以全新的机制来落实。根据新医改方案的精神,公共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新补偿机制包括以下三点:其一,通过加大“补需方”的力度,让广大民众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是为“保基本”;其二,通过调整“补供方”的方向,支持包括县医院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是为“强基层”;其三,通过公共财政的转型,促进医疗保险团购医药服务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是为“建机制”。所有这些改革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词,这就是“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的原则,已经为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各级公立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高州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去行政化,给公立医院更多的自主权,就能还患者更多的满意。坚持去行政化的原则,公立医院的改革就能大踏步前进;阻碍去行政化的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必然会举步维艰。 因此,鉴于公立医院改革是本轮新医改成败攸关之所在,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谁在继续反对管办分开和去行政化,谁就在有意阻挠新医改!把增加政府直接投入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提条件,将使医改再次“基本不成功”。 一、为什么要关注“高州模式” 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的诸多任务中,公立医院改革是公认的重点,也是公认的难点。早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钟南山院士曾经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恐怕是三年后的事情。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公布,新医改正式启动。次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年)》(以下简称“新医改近期实施方案”)发布,公立医院改革被列为五项新医改重点工作中的最后一项。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国家医改办确立了16个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国家级试点城市。但截止到2010年7月底,16个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依然没有对外公布。从各地具体的实践中也不难了解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的艰难性,恰恰就是公立医院改革艰难性的具体体现之一。 公立医院改革为什么如此艰难?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无论是大众媒体的报道,还是相当一批专家学者的评论,还是一些相关官员的谈话,都不约而同地将公立医院改革的艰难归咎于所谓“政府补偿政策没有落实”。即归咎于财政没有给足钱。依照这种看法,只要财政不给足钱,公立医院的改革就寸步难行;只要财政给了足够的钱,最好像英国和香港那样,公立医院以“公益性”为目标的改革就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