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仍然处于优势位置,但其国家实力逐渐相对下降,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开始力不从心,世界逐渐走向多极化。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在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在形成。但真正多极格局的形成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提出并实施了多极化战略。此战略的推行不仅有利于体现世界各国的共同意愿,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平衡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事业。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倡导多极化战略以来,美国学术界就一直有人研究此课题。相关的学术著作陆续问世。如,1994年,牛津出版美国亚洲研究企业协会主席托马斯·鲁宾逊(Thomas W.Robinson)和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主编的《中国外交政策:理论和实践》;1998年,科罗拉多州波尔得市出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金淳基(Samuel S.Kim)主编的《中国和世界:中国外交政策面向新千年》;2000年,华盛顿出版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皮尔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的著作《中国:讨论未来安全环境》;2002年,华盛顿出版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马蒂(Michael E.Marti)的著作《中国与邓小平的遗产:从共产主义革命到资本主义演变》;2003年,华盛顿出版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所长史蒂芬·佛兰纳根(Stephen J.Flanagan)和迈克尔·马蒂主编的《人民解放军与变动的中国》;2004年,纽约出版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主编的《中国对外政策:实用主义和战略行为》;2007年,牛津出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教授谢淑丽(Susan L.Shirk)的著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马里兰州兰哈姆出版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系教授郭苏建和路易维尔大学政治系教授华世平主编的《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因素》;2008年,纽约出版赵穗生主编的《中美关系的转变:前景和战略互动》,亚利桑拉州立大学政治系教授谢尔登·西蒙(Sheldon W.Simon)等人主编的《中国、美国与东南亚:争论中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兰哈姆出版郭苏建和旧金山州立大学美中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简·马克(Jean-Marc F.Blanchard)主编的《“和谐世界”与中国新的外交政策》;2009年,伦敦出版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和查尔斯顿学院政治系教授刘国力主编的《处理中国挑战:全球视角》,纽约出版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陆伯彬(Robert S.Ross)的著作《中国安全政策:结构、力量和政治》,加州兰德公司出版该公司高级研究员麦艾文(Evan S.Medeiros)的著作《中国的国际行为:激进主义、机会主义和多样化》;等等。此外,美国学术界还发表了一些有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下面笔者拟就美国学术界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情况简单作些梳理和述评。 一、关于冷战后中国提出多极化战略的历史背景 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中国,是邓小平最早正式发表中国对多极化的看法,但是其继承者亦即江泽民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才将“多极世界”概念纳入冷战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之中①。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正式提出了多极化战略,这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使然。美国学术界对冷战后中国提出此战略的国内外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 1.苏联解体后,美苏相互对抗的两极体制逐渐消失。尽管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②,但中国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转变。大国之间力量开始出现相对平衡,从而导致世界所有力量开始得到有效的控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冷战结束后不久,中国就主张要构建“一个多极世界”③。有学者专门研究冷战结束后的东亚地区格局,指出:冷战后,随着中国的崛起,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种以中国为一端、美国为另一端的新的两极格局;在中美两极格局中,中国影响东亚的大陆部分,美国控制东亚的海洋部分;而且,东亚的中美两极结构自冷战结束以来到21世纪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④ 2.冷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其超强地位,极力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一直努力地抵制一个单极世界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国际稳定。这促使中国冷战后倡导世界多极化。⑤有学者指出,中国认为,冷战结束后,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奉行“新干涉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所以,中国希望推动世界多极化以削弱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并倡导了“新安全观”。⑥ 3.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推动“一个多极世界”的形成,支持“一个多极的国际架构”,是为了维护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从而集中精力来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⑦ 4.冷战后,中国开始追求它应有的大国地位。所以,它也有必要倡导多极化战略。冷战时期,美苏相互冲突,两极格局主宰世界,中国不可能享有应有的“大国地位”。而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迎来了“上升”的机遇;但该时期美国却把中国看成是“潜在的对手”。中国为此提出“新安全观”,希望以此“促进多极化”,从而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创造条件。⑧有学者指出,冷战后,中国想要其他国家认真地对待它;尤其是国家主席江泽民希望通过他所倡导的“大国外交”来追求中国在国际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实现一个“多极世界”这样的目标⑨。 5.中国本身的历史也有助于冷战后中国制定多极化战略。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治国方略,对冷战后中国安全战略的评估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战国时代,多个国家竞争霸主地位,各国为了争夺霸权,不时地使用策略,进行小规模战争,召开国家间会议并签订条约。由此所产生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如何在掠夺性的霸主国的控制下获得生存,亦即如何判断和对付强大的霸主国。战国时代的这种治国方略影响了冷战后中国如何理解安全环境和如何看待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中国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开始进入了多极时代,这种情况与当年战国时代“相似”。因此,战国时代如何对付掠夺性霸主国的经验教训,对冷战后中国如何评估当前和未来的安全环境包括制定多极化战略均具有现实意义。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