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0)-07-0060-10 台湾问题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中最敏感和复杂的核心问题。1949年以来台海一共爆发四次危机,即:1954年至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机,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大陆又称“炮击金门”,台湾方面则称“八二三”炮战),1962年第三次台海危机,以及1995年至1996年第四次台海危机(西方学术界又称1995年至1996年台湾导弹危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54年至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机和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于1962年台海危机,国内学者研究不多,有的甚至略过曾使两岸一度面临军事冲突危险的1962年台海危机,直接把1995年至1996年台海危机称为第三次台海危机。①最近几年以来,国内史学界开始关注1962年台海危机,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②。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美台围绕台海危机的谈判与交涉,对于台海危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则着墨不多。其次,从资料运用来看,这些研究主要依靠美国国务院编辑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以及我国大陆出版的文件集、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对于中美双方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档案资料的运用似乎不够充分。③本文试图综合运用中美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肯尼迪总统图书馆、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和福建省档案馆)以及中美的文件集、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资料,考察1962年台海危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本文着重回答如下问题:1962年台海危机如何影响美国对于中国战略意图与能力的认知与判断?美国对于中苏关系的认知与判断如何影响其应对危机的战略选择?中国如何分析判断美国的战略意图?这样的认知和判断如何影响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战略和军事决策?中美之间通过华沙会谈渠道的互动,如何影响对对方战略意图的认知与判断? 一、台海危机与中美的反应 1962年春,中国的安全环境变得非常严峻。在西南面,印度趁中国经济困难和中苏分裂之际,在中印边境争议地区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在西北地区的新疆,所谓的“伊塔事件”使得中苏边界局势骤然紧张。正当此时,中国领导人突然发现面临台湾蒋介石政权进攻东南沿海的可能性。④ 早在1962年4月,中央军委即收到显示国民党部队即将反攻大陆、进攻东南沿海的情报。在政治上,蒋介石设立以自己为首的“最高五人小组”,作为反攻大陆的决策机构。在经济上,台湾当局也设立“经济动员计划委员会”,把经济置于战时状态,同时通过“特别国防预算”,征收高达6000万美元的税金。在军事上,台湾当局通过“征兵动员令”,提前征集兵员入伍,并延长现役士兵服役期限;所有民用船只和各种车辆都被征集到“船只与车辆动员组”以备登陆作战之需。这些情报使得中共中央做出推断,认为国民党军队正积极准备对大陆东南沿海进行“突然的军事冒险”。⑤ 对中共领导人而言,更为严峻的是,所有迹象似乎表明美国是蒋介石反攻大陆军事冒险的背后“庄家”。中共领导人相信,蒋介石集团认为大陆“农业歉收,经济比较困难,因而是他们反攻大陆的绝好机会,这也得到美国五角大楼的支持”⑥。截至1962年6月,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W.埃维尔·哈里曼、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麦考恩、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利曼.L.莱姆尼兹、美军亚太区总司令哈里.D.费尔特、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约翰·赛兹、美军第七舰队司令威廉·舍赫等军政高官都纷纷造访台湾,甚至亲往金门前线勘察。舍赫访台时宣称:第七舰队可以“应付同时发生在越南和台湾海峡的情势”。美国驻台湾最高司令、海军中将斯摩特则要蒋介石集团加强“戒备”。同时,美国积极参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演习和对大陆沿海的侦察。仅在1962年2月到3月间,美军就与国民党部队展开“联合攻防演习”、“联合反潜演习”以及海军布雷与扫雷的“混合演习”。6月,代号“昆阳演习”的美军与国民党军队大型联合海陆空登陆作战演习在台湾南部进行。⑦ 到1962年5月,随着台海局势进一步紧张,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开始担心战争危险正在迫近。5月,身在上海的毛泽东紧急召见总参谋长罗瑞卿,召开秘密会议修订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战略方针的建议》。5月29日,罗瑞卿再次受毛泽东紧急召见,赶赴上海,商讨东南沿海备战事宜。毛泽东当时确信美国支持之下的国民党进攻迫在眉睫,因此指示解放军全军加强战备。罗瑞卿受命之后立即派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和总参二部副部长张廷二人返回北京,向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国防部长林彪和总理周恩来汇报有关情况。次日,5月30日,由刘伯承、徐向前任正副组长的军委战略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商议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战略与作战部署。⑧5月31日凌晨,罗瑞卿匆匆登上专列从上海赶往杭州。当天下午,罗瑞卿向已到杭州的毛泽东汇报军委战略小组的会议内容。仔细听完罗瑞卿的汇报之后,毛泽东指出:“要准备蒋介石集团40万人秋后登陆。不要为西边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我们的战略方向还是东面,这是我们的要害。”毛泽东认为,大陆“尚未完全准备好”,因此不能让国民党军队登陆。⑨ 毛泽东特别指出,中国大陆的军事战略目标是防御性的,目的是“破坏其进攻,迟滞其行动”。为此,毛泽东命令参战部队秘密迅速进入福建的防御阵地之后要“公开行动”。毛泽东此举意在实现如下三个目标:首先,通过展示中共部队的强大军力和表明其已做好充分准备,威慑国民党军队,“警告他反攻大陆是幻想”,使其不敢轻易冒险发动进攻。其次,向华盛顿发出信号,表明解放军的战略意图是防御性的。最后,通过采取有步骤的军事行动,试图制造“战争恐惧”以迫使美国出面约束、牵制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野心。⑩毛泽东此举显然奏效。美国决策者迅速注意到了中共军队在福建调动的公开性,认为这和朝鲜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行动的“秘密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做出军事战略部署数星期之后,在白宫的一次会议上,总统特别军事顾问马克斯威尔·D·泰勒上将就提请肯尼迪注意中共军队不同寻常的“公开”行动的模式,指出,这表明中共的军事部署是防御性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