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0)04-0089-05 一、十九路军入闽前潜伏有中共党员 众所周知,南昌起义部队于1927年8月上旬挥师南下,当起义军参谋团成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南下部队左翼总指挥蔡廷锴带领第十师抵达江西省进贤县城时,突然倒戈,“很和平地清理了内部共产党员之后”①,率部逃往赣东北河口(注:今为铅山县城),追随老上司陈铭枢、蒋光鼐投向南京。此后,该部队番号几经变更,于1930年定名为十九路军。 据掌握到的资料显示,起码在1929年底,已有中共党员潜伏于该部队中。 1931年底,中共福州市委曾向中共中央汇报:“此间有郑雄冠(注:即郑乃之)同志,现在国民党的十九路军蔡廷锴部文书之类的工作,这是在福州入党很久的一个同志。”“最近回福州找到我们”②。 郑乃之回忆:我于1929年底打入时为第六十一师蒋光鼐部,游毓桢、张英、毛桐侯、张字人等也“分头打入”该师。1930年,我们先后发展了翁松龄、周问苍、郭隐轸、汤池等党员。1931年4月,我回福州“把我的生活、工作以及发展组织的情况全部谈了。”③ 1931年底,十九路军调戍京沪地区,郑乃之“于十一月间又回福州向市委汇报,市委研究后,答复说改派工作也很困难。军中工作非常重要,现有一定基础了,不能放弃,要继续发展下去。市委汇报中央,请派人直接领导工作。”这就是上述福州地下党组织向党中央报告的那一次。后来,由于“市委上报中央仍用我的原名郑雄冠,也未写部队番号,我到广东后已改名郑乃之,所以以后一直无法联络上。”④ “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潜伏在十九路军内部的这批中共地下党员“大力发展士兵组织,游毓桢、郭隐轸、翁松龄都分别主持成立了支部,张英同志负伤后为副营长,开到福建后升为营长,他领导的两个排长毛桐侯、何济民都发展了士兵组织。”⑤ 十九路军入闽后,郑乃之再次“回福州寻访组织,即福州中心市委,当时书记是陶铸,组织部长陈之枢。陈和我接谈,要我写出书面的详细报告。市委通过了我的报告后,介绍我到厦门寻找军委黄同志(名字忘了)。”“到厦门找到黄同志,黄随我到泉州,介绍几个主要干部与黄晤谈,汇报发展士兵组织的情况。老黄决定编为一个总支部,指定我担任总支书记。以后老黄每两星期来泉州巡视一次,也到南安诗山与张英营长联系。”⑥ 另外,淞沪抗战爆发至十九路军入闽前,乘该部队补充兵员的机会,中共党员渗透其中且数量相对较多。郑乃之曾回忆说:“沪战之中,全国各地爱国士兵纷纷开小差前来投效,新兵训练处,日招新兵数百人(其中也有红军派来的)。”⑦他们随部队入闽,也积极与福建地方党组织联系并开展活动。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于1932年8月4日向中共中央报告:“最近已找到几个路线,市委要杨同志特别负此责任(他和他们直接关系,他们里面有几个下级军官,最近写信到市委来)。如兵变能够发动之后,与红军马上会合。”⑧ 这些资料说明,十九路军入闽之前,部队中确有中共党员和党组织;在驻守京沪期间,这个党组织还有所发展壮大;入闽后,他们与福建地方党组织接上关系。 二、十九路军屠杀部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 十九路军刚入闽,中共中央就指示福建各级党组织:“你们应该以布尔什维克的热忱,……实现争取十九路军士兵到红军去,‘哗变到红军中去’的战斗任务。”最后强调:“你们接到中央的这一封信后,须刻不容缓的召集会议,突出切实计划,坚决的执行。同时,你们必须集中火力打击忽视士兵工作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执行的经过须详细报告中央。”⑨ 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于6月25日向中共中央报告:“要举行一个士兵运动周,在这运动中起码要找到一两个以上的士兵谈话,发展五个士兵同志。”“要经常建立一队士兵宣传队。”“十九路军的六十师和五十六师、省二旅,要各发展一个支部和两个群众的组织。”“军舰要建立一个水兵支部。”⑩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于7月23日向中共中央报告:“中央的指示,马上抄寄各地,要各地详细的讨论。”“对十九路军的工作,召集各支部讨论,组织士兵宣传队。”“市委和各地立即成立士兵委员会,专门负责兵运工作。”“兵委应有计划的举办士兵工作训练班。”(11) 总之,十九路军入闽后,福州、厦门地下党都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想方设法派人潜入十九路军。由于难度很大,人数并不多。 十九路军方面也十分警惕,蔡廷锴曾饬令所部,“关于共党时派人潜入本军运动兵变,尤当格力防范。”(12) 1932年8月初,他们在第六十一师第一八三旅(注:原番号第一二二旅)张炎部的一个营里,发现淞沪抗战期间补充的北方籍兵员中有共产党员。8月5日,第六十一师师长毛维寿急忙由漳州赶回泉州,立即解除该营武装(13)。 面对不寒而栗的现实,蔡廷锴于12日由漳州前往泉州了解情况,并同毛维寿等人商议对策。傍晚,他在对第一八三旅部分官兵训话时,杀气腾腾地说:“我们在剿共的当儿,竟然有少数流氓在我们的后方捣乱。此辈捣乱分子是受赤匪指使而来,各位须得严密检举,有待重惩,决不宽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