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小说,是能以朴素的富有诗意的方式,写出人性的美好和庄严的小说。然而,莫言似乎缺乏这样的能力。他喜欢过甚其辞的渲染。夸张的抒情,漫画式的描写,滑稽的对照,是他常用的修辞策略。通过明显过于简单的方式,他把人物写成了一群举止异常的怪物。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具有一副“卡通式的”面貌,其言行举止,也大都具有一种滑稽剧中人物的可笑性质。 长篇小说《蛙》获得了最新一届的“茅奖”。然而,获奖与其说是终结,毋宁说是开端,——它不应该被当做对一部作品的“盖棺论定”,而应该被当做它接受社会检验的“剪彩仪式”,换言之,它在接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这样一个义务,那就是,接受更加挑剔的阅读和更加严格的批评。 莫言的小说里,有的是喧嚣和热闹,缺的是从容和安静;有的是紧张和气势,缺的是内敛和深沉。大轰大嗡的狂欢化叙事,充满戏剧性的情节铺排,使他的小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是,耐得住咀嚼的细节,经得住开掘的意义,却并不很多。 最近,纯粹是出于好奇心的缘故,——我想通过重读,来验证自己初读的理解,是否可靠,——便将《蛙》细细地再读了一遍。虽然,随着时间的月摩日刓,我也渐渐“世故”了起来;虽然,我也知道,过于执著的认真态度,很容易被误解为好为忿争、抵脰求胜的坏性情,但是,这次,我还是忍不住想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坦率地表达出来,就像许多年前,我批评《檀香刑》那样。 毛姆在写于1937年的《作家笔记》中说:“要想诚恳地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实在太难了。评判一部作品,几乎不可能一点不受评论家或大众意见的影响。对于公认的伟大作品来讲,它之所以伟大,一部分是舆论意见赋予的,这使其评价工作更加困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克服这些困难,努力诚恳地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 一 主题:《蛙》的象征与观念 从题材来看,《蛙》写的是乡土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这一题材既是重要的,也是复杂的,很能考验一个小说家的写作勇气和叙事智慧。那么,在这样一部处理敏感题材的小说里,莫言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试图表达什么样的理念和主题? 从功利的角度看,计划生育是人类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体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生存态度,但是,从生命伦理的角度看,它又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的伦理关系和内心生活,带来消极的后果。从《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计划生育问题的二元态度。一方面,作者让小说中的人物为中国的这一“基本国策”辩护: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中国将因人口爆炸,而难乎为继,另一方面,他又揭示了在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过程中,由于具体人员的过激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表达了对受害者的同情之心。同时,作者也尖锐地揭露了中国社会在生育问题上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某些短期暴发的富有阶层,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无性代孕”和“有性代孕”等方式,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自己的生育目标。作品在批评这类社会腐败现象的时候,显示出极大的道德义愤和很可宝贵的批判精神。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塑造“姑姑”这个人物来体现的。她是一个严苛无情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她对那些害怕“寻死觅活”的孕妇“弄出点事来”的人们说:“你知道我们的土政策是怎样规定的吗?——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第121页)她指挥“民兵”把自己的侄媳妇王人美从娘家赶出来引产的手段,极其颟顸无理:先用拖拉机“把你娘家四邻的房子拉倒,然后再把你娘家的房子拉倒。邻居家的一切损失,均由你爹负担”。(第127页)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和篇幅,叙述“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任务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但是,由于作者采取一种粗疏的漫画式的方法来展开叙述,所以,“姑姑”这个形象显得非常苍白,不仅缺乏丰富的性格内容和深刻的心理内容,而且,还给人一种分裂而矛盾的印象。例如,像她这样一个近乎冷血动物的人,是不大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的,但是,作者却轻轻松松地就将她写成了一个良心发现的忏悔者:“进入晚年,姑姑一直认为她有罪,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恶极,不可救赎。”(第71页)其实,“不可救赎”的观念,完全来自于作者自己,——他把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恶有恶报”这一观念,并让亲手流掉“两千多个”孩子的“姑姑”,几乎每时每刻都被“命运报复”的恐惧折磨着。 在这部小说里,蛙的意象显然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象征,它承载着报复的冲动和复仇的力量。对蛙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出现在第四部的第四节。小说叙述了“姑姑”如何被无数奇形怪状的青蛙侵袭的过程。在这段让人毛骨悚然的叙事里,“姑姑”感受到了她作为“唯物主义者”从来不曾感受到的“恐惧”:“常言道蛙声如鼓,但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第214页)被失眠和幻觉折磨着的“姑姑”,知道“报应的时候”和“算总账的时候”到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只猫头鹰在树上哇哇叫的时候,他们就来了。他们浑身是血,哇哇嚎哭着,跟那些缺腿少爪的青蛙混在一起。他们的哭声与青蛙的叫声也混成一片,分不清彼此。他们追得我满院子逃跑。”(第338页)她所遭受的报应和惩罚,是极其可怕的。她甚至连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她自己这样说:“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力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第339页)作者对“姑姑”遭遇蛙群袭扰的场面的渲染,似乎是惊心动魄的,但揆情度理,却是虚假大于真实,很难让人信服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