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1)03-0037-10 一、唐宋诗词:民国时期大学教育之重要内容 大学教育是中国新诗诗人获得唐宋诗词教育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是大学中文系最重要的课程,而唐宋诗词不但是中文系中国文学史类课程的主要内容,且出现大量专门的唐宋诗词类选修课。例如北京大学的国文门分为文学史及文学两科,1918年教授会制订的教授案对这两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分别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习文学史在使学者知各代文学之变迁及其派别”,“习文学则使学者研寻作文之妙用,有以窥见作者之用心,俾增进其文学之技术”。[1]与此相应,课程的设置也由文学史和文学(特别是诗文曲赋)两大类构成。从1918年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出当时国文门各教授的教学概况和早期的课程安排:①
不但中文系如此,其他文科院系也开设中国文学史以及唐宋诗词之选修课。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大学教育系教学大纲规定,凡教育系学生除了主修基础英语、中外通史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之外,必须选修国文、英文等八个辅系之一的课程。其中国文的课程中就有《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和《诗经》《唐诗》《唐宋词》等与唐宋诗词相关之课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外国语言文学系的课程设置。中文系简规规定:“本系分语言文字学及文学组。一二年级生宜遍习各组之门径学科,以为专攻之准备。至二年级以上,应各就性之所近及力之所能勉者,于二组中择其一为专攻之学科,而兼习本系其他课程,以为之辅。此外,本系学生应能多习史学、哲学、外国语言文学各系课程。”② 在《中国语言文学系课程一览》中有关诗歌的课程为《中国文学史概》(胡适讲授)、《中国声韵学概》(魏建功讲授)、《中国文学史》(一)(郑奠讲授)、《中国文学史》(二)(三)(罗庸讲授)、《中国文学史》(四)(胡适讲授)、《词及词史》(罗庸讲授)、《戏曲史》(顾随讲授)、《诗论》(朱光潜讲授)、《诗经》(罗庸讲授)、《楚辞》、《汉魏六朝诗》(罗庸讲授)、《唐诗》(罗庸讲授)、《宋诗》(未定)、《唐宋词》、《元明散曲》(未定)、《现代文艺》(废名讲授)、《话剧实习》(陈绵讲授)、《作文》(一)(附散文选读)(缪金源讲授)、《作文》(二)(韵文实习)(本年停)、《作文》(三)(新文艺试作)(冯文炳讲授)、《作文》(古文)(缪金源讲授)、《中国文学专题研究》(胡适、马裕藻、罗庸、郑奠讲授)、《英国文学史》(梁实秋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讲授)。③ 由此看来,即使到了新文学课程已经进入大学课堂的情况下,中国古典文学课程依然在北京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新文学课程只不过是点缀而已。在中国古典文学课程中,诗歌类课程占据着半壁江山,而其中涉及唐宋诗词的课程就有《中国文学史概》(胡适讲授)、《中国声韵学概》(魏建功讲授)、《中国文学史》(二)(三)(罗庸讲授)、《词及词史》(罗庸讲授)、《唐诗》(罗庸讲授)、《宋诗》(未定)、《唐宋词》等。《课程纲要》对于《词及词史》一课的介绍是:“晚唐迄南宋之词,论其演变,约得三期:一曰教坊乐府,二曰诗客曲子词,三曰文士雅词。研究词史者,当于教坊乐府探词调之由来,于客曲子词明词体之渐变,于文士雅词辨家数之异同;而后令引近慢之轨迹可明,周吴姜史之渊源可识。金元而降,乐谱既亡,雅词独盛,虽变而愈上,而本原日淹,无与乐章,仅供品藻而已。本课程意在就史迹之探求,作艺事之欣赏,庶源流优绌,彼此互明。”④ 《汉魏六朝诗》一课的纲要:“约举名家,期于精读。本学年拟授六家:(一)曹植;(二)阮籍;(三)陶潜;(四)谢灵运;(五)鲍照;(六)谢朓。”⑤ 此外,《专题研究·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则有胡适的“杨万里的诗”专题讲授。⑥ 新文学进入清华大学课程体系始于1928年。此年,朱自清开设过新文学课程,杨振声也演讲过《新文学的将来》[2],并于次年在燕京大学讲授“现代文学”[3]。1931年朱自清介绍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课程:“也还是旧的方面占大部分;新的只有当代比较文学,中国新文学研究,新文学习作(高级作文的一部分)三种。现在觉得习作一项为重要,下年度想定为必修科,并加重分量,这样于我们的目的,将更合适些。”[4]“当代比较文学”即杨振声主持开设的“当代比较小说”,自杨振声走后,长期处于停开状态。而“新文学习作”也仍然是选修课。1936年,王瑶曾抱怨道:大学一览(按:指《国立清华大学一览》)里所列的七八十门课程中,虽有“新文学研究”和“习作”两门涉及“近代文学”,但只是空留其名,“也有好几年没开班了”。⑦ 清华大学国文系之中国古典文学类课程则不断强化。根据“创造新文学”的目标,从1928年起,其各年级课程安排大致如下:一年级的课程是“普通科目及历史的根底”,即全校共同必修科,加上一门《中国文学史》。二、三年级是“泛滥于各体研究”,规定必修上古至近代的文选(共三门课)、诗、赋、词、戏曲、小说等各体文学课程,并先后开出过选修课《乐府》《歌谣》《诗经》《楚辞》《唐诗》等。在二、三年级还有文字学、音韵学、古书词例、中国音韵沿革等必修课和修辞学、校勘实习、目录学等选修课。从1933年度起,中文系课程表作了较大修改,增开了《国学要籍》一类必修与选修课。《国学要籍》包括诗经、论语、孟子、史记、庄子、荀子、韩非子、楚辞、文选、杜诗八门课,任择三门必修。另外尚开出选修课左传、墨子、淮南子、汉书、吕氏春秋等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