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实难,大道多歧”,这是文学史家、小说家、诗人、书法家台静农晚年特别钟爱的警句,每每于他的谈话、写作与书法中所引用。①“人生实难”语出《左传》,②因陶潜的引用而广为人知。陶潜《自祭文》中以“人生实难”一语道尽世事险阻的感慨。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亦有诗句“人生实难,愿其弗与”,哀叹人生无常,但求不违所愿。④ 另一方面,“大道多歧”则来自《列子》中的一则寓言,谓某乡里走失一羊,因为歧路众多,追捕者意见不一,终无所获。杨朱因有感而发:“大道以多歧亡羊。”⑤台静农或许还得自阮籍的启发。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好驾牛车随性出游,每遇绝路,辄恸哭一场,方调头改道折返。⑥ 回首一生的颠沛周折,台静农引用“人生实难,大道多歧”这句话,自然有深沉的寄托。台静农生于安徽,青年时期深受五四运动洗礼,关心国家,热爱文学,并视之为革命启蒙的利器。1925年台静农结识鲁迅,随后参与左翼活动,1930年北方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⑦也因为与左派的关系,他曾饱受国民党政府怀疑,1928至1934年间曾经三次被捕入狱。⑧抗战时期台静农避难四川,巧遇五四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成为忘年交。⑨1946年,台在国立台湾大学觅得一份教职,原本以为是短期居留,未料1949年国共内战爆发,让他有家难归。在台湾,台静农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乡最后成了故乡。 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一片风声鹤唳,我们不难想像像台静农这样的知识分子心境如何。他对经历过乱世的陶潜和阮籍特别觉得感同身受;历史人物的遭遇为他当下的困境提供了慰藉。细读台静农所钟爱的警句,我们更惊觉来自背后的一股死亡暗示。陶潜《自祭文》中,“人生实难”一句紧接的是“死如之何?”;《列子》中“大道以多歧亡羊”之后的顿悟是“学者以多方丧生”。⑩ 但丧乱是台静农那一辈知识分子和文人的共同命运。而台静农之所以与众不同,我以为与他的人生中期的一次转向息息相关。一九二○年代台静农踏入文坛,原以写实主义小说闻名,抗战期间他开始寄情书法,竟因此欲罢不能。他在书法方面的创造力要到定居台湾后才真正迸发,并在晚年达到高潮。从文学到书法,台静农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书写”政治学与美学。他早年追索人生表层下的真相,务求呈现文字的“深度”;饶有意味的是,他晚年则寄情于笔墨线条,彷彿更专注于文字的“表面”功夫。 台静农的转变当然与他在1949年国共分裂前后的遭遇密不可分。但更引人深思的理由或许是,经过多年家国乱离,让他对艺术的实践能量与呈现历史的方式有了不同看法。识者一般认为台静农从文学转向书法,不外乎诉诸一个传统的、也因此较为安全的自处之道。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从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中,台静农其实施展出他不能苟安的诗情和难以舒解的政治块垒。书法举重若轻,却包藏多少惊心动魄的抑扬顿挫;当文学写作陷入百无出路的困境时,“白纸上的黑字”反而成为奋力一搏、绝处求生的姿态。 就像“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图1)这幅横轴所要表明的,人生忧患之深,甚至死而不能后已。(11)但台静农写来磅礴遒劲,有如书写者本人正竭力与这八个字的“意义”相抗衡。当读者/观者来回于文字的笔画和文字的意义时,自然感到一种张力涌现出来。台静农这幅字带有强烈的自我悼亡意味,笔锋凝重,却又流露奔放的创造力,哪怕稍纵即逝,也绝不善罢甘休。在死亡的阴霾下,台似乎有意透过书法沉思生命的意义。而透过书法,我们也更理解台静农为何对魏晋的阮籍与陶潜如此钟情。这两位名士之所以值得追怀,不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多少生死困顿,而是因为他们面对横逆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抒情特质,一种卓尔不群的风格与生命形式。
图1 《台静农法书集》(1)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1,46-47 史亡而后诗作 台静农最初以诗起家。1922年初,他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新诗《宝刀》,诗是这么开始的: 流尽了少年的热血, 歼尽了人间的恶魔, 热血流尽了, 恶魔的种子生长了, 恶魔歼尽了, 血红的鲜花开放了! 我小小的宝刀 是我生命的情人 他是我祖先留下的, 因为恶魔也是我祖先的仇人!(12) 这首诗里五四革命热情清晰可见。台静农急欲与“人间的恶魔”决一死战,即使血流殆尽,也在所不惜。青春与死亡的意象叠合,突出了壮怀激烈的情绪;舍身为国,只为开出“血红的鲜花”。 此时的台静农还只是个在汉口的中学生,却已经参与了一连串以五四为名的活动。1922年底,台移居北京,成了北大学生,不久即参与“明天社”——五四时期三大现代文学组织之一——的创立。(13)1925年,台静农结识鲁迅,迅速成亦师亦友的知交。他们连同几位友人(14)组织了未名社,译介外国文学,特别是苏维埃文学。与此同时,他也编辑了文学史上第一本鲁迅作品的批评论文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1930年秋,台静农和一群友人共同提倡创立“北方左联”,次年年初“北方左联”成立,台顺理成章的担任常任委员之一。鲁迅在1932年因为得到台的协助才能回到北京小驻,发表了著名的“五场谈话”,并参与两场地下论坛,而未遭到当局的刁难。(15)台静农与鲁迅的深厚情谊也可以从两人的书信往来,以及台静农关于鲁迅的演讲与写作中一见端倪。(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