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此文缅怀和纪念在英语世界推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两位哥大人:王际真和乔志高。王际真(1899-2001),著名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长期在哥大任教,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乔志高(1912-2008),1935年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193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虽在哥大不如王际真闻名,但至少在以下四个领域成绩斐然:是受欢迎的汉语散文家,90岁后把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散文结集为《恍如昨日》(香港,2003);译作有美国的三部经典作品《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the Night)和《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是美国英语的权威,特为中文读者编写了标准词典《最新通俗美语词典》(New Dictionary of Idiomatic American English,香港,1994;增订版,2004)。还是中国现代和古代文学的编辑和翻译家,向英语世界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乔志高作为编辑和翻译家的角色,和王际真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地位,都是本文要描述的内容。作为他们的朋友,我也翻译了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下文中也会有所提及。 一、王际真 王际真和乔志高一样,在美国完成学业后,都选择留在美国生活,直到终老。他出生在山东省桓台县的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毕业于留美预备学堂——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选择优秀学生留美,并以全额资金资助。之后,赴美完成大学学业。清华留美学生后来大多回国,并在各个领域成为领袖人物。如1922年和王际真同赴美国的闻一多(1899-1946),就是闻名全国的诗人,具有非凡成就的学者。其他还有吴国桢(1903-1984),192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国民政府中举足轻重,并在1950-1952年任“台湾省主席”。 王际真是旧式婚姻,但即使生下一子,他也不急着回国,继续在威斯康辛大学完成经济学学业,获学士学位。之后,继续以清华留美生的身份于1924-192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却没有攻读更高的学位。他写信告诉我,留美同学间那种自由交流交往的氛围让他陶醉。但很显然,他在两所大学学习时,并不是个好学生。因为他总是对女孩子发生兴趣,直到对方感到厌烦或者他又发现了更有兴趣的对象。1987年1月24日,他写了一页回忆文字,把复印件分发给我和乔志高等朋友。在他心仪的中美女孩中,特意写到1924或者25年他在纽约遇见的玛莎(Martha): 至于玛莎,她是我的至爱。为了和她长相爱,我甚至退了船票,取消了回国的行程。最后,她离不开自己的族群而拒绝了我,我发疯心碎。但看了她那封绝情的信,我又很快地度过了这一劫。我对自己又惊奇又失望,甚至对自己的反复无常感到耻辱,虽然那时我是多么的愤怒啊。 直到他在2001年9月28日去世,我很荣幸地保管着同一时期同位画家的两幅油画:一是王际真本人,另一位肯定是和他在格林威治村同居数年的黑发美女。按照他的遗孀即第三任妻子Yang Dalai的说法,这女子不可能是Gertrude,因为她不像犹太人。王际真和他的第二任妻子Bliss Kao生活时间最长,曾把自己1958年修订版的《红楼梦》译本献给她。他在晚年有大量闲暇时间对自己在中美的生活进行全景式的回忆和坦白书写,这些文字比我在这里对他作为学者和翻译家的概述要有更大的文化历史意义。 哥大毕业之后,他就开始了节译《红楼梦》这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1929年,这本书同时在纽约和伦敦出版,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elay)在序言里强调了其重要性。哥大东亚系主任富路特(Carrigton Goodrich)得知此事,就邀请王际真到校任教,尽管他直到1946年才成为助理教授。1929年夏天,王际真一定是觉得该是时候去看望父母妻儿了,但他故态重萌,在回国的西伯利亚的火车上又爱上了一个中国女孩,但被女孩父亲察觉已婚。 作为五四青年知识分子一代,王际真视鲁迅为英雄,拥护新文学。同时,他又受胡适的影响钟爱古代小说,帮助理查德·格雷格·艾尔文(Richard Gregg Irwin)圆满完成研究中国和日本的论文《一部中国小说的演变:〈水浒传〉》(The Evolution of a Chinese Novel:Shui-hu-chuan,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他自己则转向短篇小说翻译,委托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选》(Ah Q and Others: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1941)、《中国传统故事集》(Traditional Chinese Tales,1944)和《现代中国小说选》(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1944)。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也曾去上海寻求左翼作家联盟的帮助编选《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1936),当时很受欢迎。在《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选》里,王际真对鲁迅作了长篇介绍,翻译了除《药》、《一件小事》和《孔已己》之外的11篇鲁迅小说,其余那3篇已经出现在《活的中国》里。《现代中国小说选》则介绍了老舍、张天翼、叶绍钧、凌叔华、巴金和沈从文。这些作家在我的《中国现代小说史》(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里都有专节评介。只有21篇的《现代中国小说选》选入了老舍的5篇,张天翼的4篇,可见他对讽刺和喜剧的偏爱。《中国传统故事集》也是一部优秀的选集,特别有助于在美国大学进行中国文学教学的教师。但随后几十年里,这个领域快速壮大,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两部大型书,每一部都几乎是六百页的上下册。一为马幼垣、刘绍铭等编选的《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选》(Traditional Chinese Stories,1978)另一为刘绍铭、夏志清和李欧梵编选的《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1919—1949年》(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 1919-1949,1981)。王际真的两部选集如果在绿林出版社(Greenwood Press,Westport,CT)还能有售,看起来会相形见绌,但问题是后来这两部大型书中的单篇译文的质量让人怀疑。考虑到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大陆权威翻译家,我和合编者采用了他们的鲁迅小说译文。但他们的翻译就真的无懈可击?不妨比较一下王际真和杨宪益夫妇的翻译,这是《肥皂》开头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