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0)-06-0050-05 自程光炜、李杨二人2005年在《当代作家评论》开设“重返八十年代”专栏,系统地阐释“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范式以来,“重返八十年代”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事实上的热点,这应该不会引发什么争议。尽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许多学者发起、参与了“重返八十年代”学术讨论,但对“重返八十年代”这一学术讨论的源起、发展及其问题,还缺少必要的梳理,因此,本文拟从“现象描述”、“问题源起”、“共识与分歧”三个方面,来描述“重返八十年代”的产生、发展状况,归纳“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研究源起,并梳理文学研究界就“为何”与“如何”进行“重返”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与形成的分歧。 一 现象描述 在程光炜、李杨以“知识考古学”作为理论资源,明确提出“重返八十年代”学术研究思路之前,已经出现过类似的“重访”、“反思”、“重回”之类的提法,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①(1998)和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②(1999)等。并且,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大众传媒开始对叙述“八十年代”产生相当的兴趣,陆续出版了一大批“怀旧”与“重温”80年代的文化书籍,例如江苏美术出版社推出的《日常中国——80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③(1999)、《新京报》开设“80年代专题访谈”④(2003)、广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我们的八十年代》⑤(2004)…… 不过,我们应该承认,将“重返八十年代”引入当代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一种系统、自觉的“新时期文学”研究范式,这些都不能不说是程光炜和李杨二人的贡献。程光炜2005年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两篇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为副标题的论文——《怎样对“新时期文学”做历史定位?》、[1]《经典的颠覆与再建》,[2]体现了“重返八十年代”作为学术研究思路的真正自觉;而李杨2007年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重返八十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接受人大研究生访谈》[3]则可以看成是对“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范式的系统阐释。 除此之外,王尧、杨庆祥、贺桂梅、蔡翔、罗岗等人也在学术论文中,就“为何”去“重返八十年代”以及“如何”去“重返八十年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达成全面的共识,但“重返八十年代”作为重新研究“新时期文学”的旗帜、思路或方法,已经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用加藤三由纪的话来说,那就是“对八十年代文学的关心,好像非常时髦”。[4]在此引用“时髦”的说法,绝无任何讽刺之意,笔者想要指出的是,并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对“八十年代文学”重新发生了浓厚兴趣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界开始重新关注整个“八十年代”。《天涯》2006年第3-4两期连载的《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脉象》,⑥《书城》2006年第8-10三期连载《八十年代琐记》;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八十年代访谈录》(2006),成为北京各大书店的“本月排行榜图书”,其畅销程度是该书的作者也未曾料想到的;⑧除此之外,1989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化意识》,2006年改名《八十年代文化意识》后在中国内地出版,⑨好像销量也很不错。 在简单提及“八十年代”关注热之后,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转移到当代文学批评上来。应该将2005年看成是“重返八十年代”的启动之年,2005年的《文艺研究》刊发了一系列“重评”性质的论文(其中包括“重评伤痕文学”、“重评寻根文学”、“重评先锋文学”)。李杨在2005年第1期《文艺研究》上发表了《重返“新时期文学”的意义》一文,文章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方式、“新时期文学”与“50-70年代文学”的关系、“新时期文学”的制度化等角度,以小说《班主任》、《爱,是不能忘记的》,电影《芙蓉镇》为例,详尽地阐释了返回“新时期文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2006年程光炜和李杨两人在《当代作家评论》共同开设“重返八十年代”专栏,程光炜发表了他的“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系列论文。⑩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程光炜和李杨分别在所任教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开设了相关研究生课程,一系列的“重返八十年代”研究成果,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南方文坛》、《海南师范大学学报》(11)等刊物陆续刊出。 即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也常常涉及到如何评价“重返八十年代”。例如,如何看待“八十年代”与“五四”文学的关系,如何看待“重返八十年代”?(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09);如何看待《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中国人民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09)。正是因为“重返八十年代”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事实上的“关键词”,自2005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的年度综述(述评)才会不断地关注“重返八十年代”或“80年代”这一问题,例如,《200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评》、[5]《2006年文学关键词》、[6]《2007年度文学批评印象》、[7]《2008年文学理论批评热点问题评述》[8]均无一例外地叙述了该年度“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的新进展。 二 问题源起 “重返八十年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重返八十年代”现象描述恐怕无法回答诸如此类问题,但是,如果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去看待“重返八十年代”现象,那就可能获得一个比较开阔的问题探究视野,因此也就有机会找到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12)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一直存在着将1949年以来的文学“历史化”的压力。“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重评‘十七年’”、“重返八十年代”……一系列文学研究主张的提出,均涉及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评价的再认识,也涉及到学科概念、性质及其特征的历史生成梳理,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知识生产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反省,用一句简单但有可能造成片面和误导的话来说,那就是“如何看待”与“如何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当然,形成这种“历史化”压力的诸多原因,其实也是值得研究者认真考察和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