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11)01-0048-13 2004年《夏志清论评中国文学》出版,作者夏志清教授(1921- )在序言里总结个人学术生涯,当中特别提到四十多年前的一场论争,并以自己当年论辩文章的结语说明他作为“中国文学批评者的立场”(my position as critic of Chinese literature): 拒绝接纳未经检验的假设和习见的判断,愿意不带政治成见、无惧其后果,以开放的态度进行探索。① 夏志清所引述的文章发表于1963年,目的是回应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普实克(Jaroslav Pr
ek,1906-1980)在年前(1962)出刊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长篇书评。夏志清对这篇回应文章以及两人的辩论,显然非常重视,在后来的文章中一再追记此事。②事实上,此次交锋关乎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的研究史上的重要发展,也关乎两种文学研究思路的碰撞,③值得我们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细说从头。 夏普二人可说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的开端,其著述在西方固然有重大影响,④又透过中译和学界频繁引述,于中文学界也达致无人不识的境地。在进入“夏普之辩”理论意义的讨论之前,我们先简述这两位重要学者的文化背景及学术历程。 1940年代后期,时任中国北京大学外文系助教的夏志清,考获奖学金到美国深造,辗转到了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博士课程;⑤不久,中国出现了政局变化,国民党退走台湾。不少未能认同新政权的知识分子,包括曾与夏志清同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兄长夏济安,选择离开中国内地,前往香港、台湾地区,或者其他外国地区;⑥经此丕变,已经去国的夏志清,再也没有回归的企盼。博士班的最后一年(1951),夏志清在一项美国政府资助的中国研究计划下工作,负责撰写供美军参阅的《中国:地区导览》(China:An Area Manual)手册,当中包括中国文学的部分。⑦他后来把手册中有关现代文学部分全面拓展,预备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最终完成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主要内容基本上于1955年写好,经修订后于1961年出版;1971年再版,1999年三版。⑧这部著作与1968年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⑨奠定了夏志清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殿堂地位。他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荣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哥大任教期间的重要论文十六篇,合成《夏志清论评中国文学》一集(C.T.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⑩ 普实克原先在布拉格的查尔斯大学(Charles University,Prague)修读欧洲史;后来再到瑞典和德国攻读汉学,1932年获奖学金往中国研究社会经济史。留学期间与中国文坛中人如胡适、冰心、郑振铎,艺术界如齐白石等都有交往,又与鲁迅书信往还。在中国居住两年后,他再到日本,于1937年取道美国返回布拉格。这次中国之旅让普实克对中国文学,以至语言、民俗、艺术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回国后马上出版了前冠鲁迅序文的《呐喊》捷克文译本,稍后又写成游记《中国:我的姐妹》(Sestra moje
ina,1940)。(11)1945年起,普实克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中文系任教。他的兴趣广及中国思想、历史、以至文艺美术;然而,他之成为欧洲触目汉学家,主要是因为他在以下两个研究范围有杰出贡献:“中世纪民间文学”——尤其话本小说,以及“新文学”。1953年普实克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创立“东方研究所”,并致力推动汉学的国际交流。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发生,他被共产党开除党籍,禁足东方研究所,不准发表文章,直至1980年去世。(12)他遗下著述非常多,(13)在英语世界流通最广的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和《抒情的与史诗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两本论文集。(14)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夏志清与普实克的身份和立场的差异。前者是一位中国留洋学生,受训于美国“新批评”大本营的耶鲁大学英文系,以欧西文学为基准回顾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其思想倾向主要是英美的自由主义,对共产主义及其政权非常抗拒。后者的基本训练是欧陆的学理传统,对中国文化始于好奇想象,再转化成同情投合;这当然又与其政治思想由民族解放出发,再求寄托于社会主义的理想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普实克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发生,普实克遭受冷酷的政治压制,最后郁郁而终。本文要探讨的夏普论战却是发生在普实克思想转变之前,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阵营”,与苏联主导的共产主义“东方阵营”,形成对垒的局面,已进入所谓“冷战时期”。夏志清受雇编写的《中国:地区导览》作为美军参考手册,正是西方围堵共产阵营政策之下的产品。 1961年3月,耶鲁大学出版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以英语写成的第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前此,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古代文学;零落的现代文学研究只能位处边缘,或者作为区域研究(area study)的分支细项,以配合当代政治社会状况的分析。(15)夏志清这部深具前瞻性的著作厚达600页,出版后得到芮效卫(David Roy)等的好评,认为现有各国文字书写的此类研究中,“推此书为最佳”。(16)翌年,声望极高的汉学期刊《通报》(T'oung Pao)刊出普实克长达48页的书评,题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夏著作非常苛刻的批评。(17)夏志清当时刚入职哥伦比亚大学中日文系(即东亚语文系的前身),觉得这篇书评可能伤害他的学术前途,(18)于是为文反驳,写成同等篇幅长文《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刊于次年的《通报》上。(19)在两人交锋之余,我们还看到普实克的一位研究生史罗甫(Zbigniew Slupski)也为老师助拳,在另一份著名刊物《东方文献》(Archiv Orientální)上发表《读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札记》,猛烈批评夏志清的小说史。(20)但这篇文章似乎未曾吸引夏志清的注意,夏氏没有作过任何回应。由于这篇文章与普实克论点密切相关,本文也将之纳入讨论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