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0)06-0052-15 主题:苏童作品学术研讨会 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 主持: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栾梅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间:2010年3月21日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001会议室 上半场 时间:9:30-11:30 主持: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回顾新世纪10年文学,在最重要的作家当中,苏童肯定是其中之一。再往回算,新时期30年贯穿的文学道路,苏童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认真研讨和交流苏童文学创作,实际上对于回顾和梳理10年,乃至30年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今天会上邀请的作家、评论家并不多,并且大多对苏童有研究或是熟知苏童本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一多,可能每人就应酬性地说几句的状况。这次研讨会也不是针对苏童的某一部小说,因为苏童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大家的讨论,所以希望大家不是只谈一部作品,而是总地对苏童所走过的创作道路的一个总结和研讨。 2009年上半年,我在香港岭南大学做过一次演讲。我当时就讲50年代出生的,像王安忆、阎连科、韩少功这一辈作家,他们的影响基本统治了中国文坛整整30年。当然我不是有意疏忽苏童,我只是把他归类到70、80年代这一类作家当中去。对比之前中国现代文学史,没有一代作家能够在文坛坚持30年,并且影响力持之不衰。像鲁迅,38岁成名,56岁去世,就是20年;巴金主要是在30年代,后来的影响也只有《随想录》;更多作家的影响力可能就是10年的时间,像刘半农就成为了三代以上的古人了。那么像中国作家30年来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前沿,成为领军人物,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那么这个现象就从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作家当中出现了。那天刚说完,就有一位听众站出来问我,“那么你谈谈苏童呢?”我突然想起苏童不是属于50年代出生的,就马上补充道,还有包括60年代前半期苏童这些作家,他们跟50年代作家一样具有影响力。苏童在读者当中影响非常大,读者也明显感受到苏童与50年代出生的作家是不一样的,有某种新的意味在里面。 藤井省三(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各位好!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能够与著名的王安忆老师、范小青老师以及其他各位教授、研究生一起讨论,我特别高兴。苏童先生在日本是非常有名的作家,我的朋友饭塚容先生去年翻译了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很受日本读者的欢迎。日本的文艺杂志《新潮》——这是日本长达100多年,最有历史的杂志,《新潮》杂志的编辑部给我电子邮件,让我翻译苏童先生新的作品,可能在中国还未发表。我已经把翻译稿交给编辑部,5月份就会在中国、韩国、日本三个地方同时发表,并有相关的文艺评论的介绍。所以今天参加座谈会向苏童先生以及各位老师学习学习。谢谢! 吴俊(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在此谈几点体会,请教于各位专家。我是苏童的读者,但不一定是他的研究者。从宏观面上说,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印象,或者可以说是我对苏童的一些文学史上的看法。 第一点,苏童是“文革”以后一代作家的标志性人物。“文革”以后的作家,像王安忆、范小青她们都是有过比较明显的“文革”期间经历的中国年轻作家。与我同龄的这一辈,日常生活、学生生活、知识接受体系属于“文革”之后的作家,苏童算作第一代。这一代的出现,有自身的困境,必须冲破前几代作家的阴影笼罩。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新的一代作家的崛起或是新的代际的出现。这是和以前包括王蒙这一代,甚至追溯到共和国作家不太一样。苏童是“文革”之后新的代际作家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第二点就文学对影视的影响,影视对文学的改编而言,苏童也是中国80、90年代以后,在文学为整个文艺创作提供资源方面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从50到80年代,中国的电影、电视、戏剧都是有独立的文学,如:电影文学、戏剧文学,有专门的刊物,并不从文学这里获取资源来进行电影、电视和戏剧的创作。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影视以及其他艺术创作开始大量地从文学那里获取资源,而且现在文学已成为了其他艺术的主要创作资源。在这样跨时代的文学发展流变当中,苏童是最早的一个成功的代表性人物,这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上不能绕过的人物。 第三点,苏童在对小说文体的贡献上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这需要做一个细节性的研究,我不多谈,只讲讲几点印象。在中短篇小说和90年代之后的长篇小说写作上面,苏童是非常突出的人物。他的小说带有自觉创作的性质,与一般的小说家创作很不一样。 第四点,从90年代,经过新世纪以后,作家的立场、精神走向、日常生活的状态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认为苏童是少有的坚持个人文学立场和精神的个别作家之一,没有被流俗、时事所转移。这一点,我在绝大部分作家身上是看不到的,但在苏童那里我感受到他对文学精神性和个人立场的坚守,这是要落实到他日常生活中。我觉得面对的困难往往不在于文学写作,而是日常生活的立场以及如何把日常生活和文学统一起来。这是高境界作家、学者所应具备的。但是9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作家、学者不能坚持这一点,苏童的确难能可贵。我大致就这四个印象。 范小青(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 首先,我代表我们江苏省作协和作家向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等人以及《当代作家评论》的林建法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