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桂林的由抗战文学研究到抗战文化研究 抗战时期的桂林,由于武汉、广州的相继陷落,迅速成长为具有40万人口、上百家报刊社、上千文化人聚集的重要文化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文化名人胡愈之1978年在回忆抗战初期的文化形势时说:“山明水秀的桂林,本来是文化的沙漠,不到几个月时间(指1938年11月到1939年上半年——笔者注)竟成为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了。”①当时桂林的文化繁盛景象,文艺评论家周钢鸣称赞为“繁花竞秀,盛极一时”、“人材辈出,济济一堂”②,文学史家蓝海在《抗日战争文艺史》中称桂林为“抗战文艺运动的大据点”③。当时先后在桂林活动的作家艺术家和学者有1000多人,著名文艺家、学者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徐悲鸿、田汉、艾青、胡愈之、胡风、贺绿汀、范长江、杨朔、秦牧、欧阳予倩、王鲁彦、艾芜、周立波、陶行知、梁漱溟、马君武、沈志远、雷沛鸿、李四光等。许多重要的作品在这里创作而出,许多重要的剧作在这里首次上演和发表;出版和发行的书刊,数量之大、影响之广,构成了支撑西南抗日大后方的重要文化阵地。1944年2-5月举办的西南五省戏剧展览会,更是聚集了南方五省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参加,演出剧目126个,造成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影响远至海外。 对这段宝贵的民族文化史迹,广西学者开展了积极研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当时,《广西日报》副刊专门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先后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周钢鸣、秦似、李任仁、林路、汪巩、洁泯等当年在桂林工作和战斗过的文化人的回忆文章,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专门组成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研究组”,对桂林抗战文学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可惜这些史料尚未及付印,“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桂林抗战文艺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1979年,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重新提上日程,正式展开。1984年开始编撰出版“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1988年12月广西学者联合起来于成立了广西抗战文艺研究会(1996年改名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并正式在广西自治区民政部门登记),将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1979-2009年的30年,广西学者在桂林抗战文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活动多样,取得大量学术成果,如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其中1995年的学术研讨会,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会议的主题,邀请了湖北、山东、四川等省学者参与,取得了较重要的研究成果,《人民日报》和上海《社会科学报》均于当年发表了会议综述。整理出版的学术成果主要有:编辑《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抗战文艺词典》、《桂林文化大事记》等各种资料集29种,出版专著《桂林文化城史话》、《桂林抗战文艺概观》、《桂林抗战文学史》、《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桂林抗战文化》、《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丰碑:桂林抗战纪实文物史料图集》等19种,字数在1000万以上;出版连续性论文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一至八辑共8本,出版《抗战文化研究》年刊(2007-2010)四卷。 桂林抗战文学和文化研究逐渐在国内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武汉学者章绍嗣1998年在《抗战文艺研究回眸60年》里说:“自1988年后,全国的抗战文艺研究势头减弱”,这时,“广西取得了显著成绩。”(《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4期)。2005年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学术界对近10年来的抗战文化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析,江汉大学邓正兵的《近十年来抗战文化研究述评》在评述“抗战文化的区域发展及其特色”时,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广西抗战文化研究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学术界对国统区地方抗战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近十年来继续保持兴盛的势头。关于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最引人注目,发表了相关论文200多篇,出版了著作10余本,近年来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并肯定了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对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的作用:“目前,专门研究抗战文化的学术团体不多,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对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④。湖南学者唐正芒在论文《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中说:“当年抗战文化繁荣活跃的桂林,今天出现了同样繁荣活跃的抗战文化研究。从地区来说,当今研究抗战文化成果最多、影响最大、最为热烈而又历久不衰的大概首数桂林。桂林是抗战年代名播中外的文化名城。在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和地域优势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堪称独秀山下一枝独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从单纯的历史研究中走了出来,正形成为一种集文学、艺术、文化、党史、地方史、新闻出版、教育、图书馆等众多学科联合攻关,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为改革开放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新型学科的雏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还进入了一些桂林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这更是可喜的开拓。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支可观的、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其研究成果已引起了中外学界的瞩目。”⑤ 桂林抗战文学和文化研究由1979年至2009年保持了30年的活力,一个重要因素是史料发掘不断深化,史料发掘整理和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由文学到文化的拓展、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最初是从对文艺家活动的史料收集和研究开展的,经过30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集文学、艺术、文化、新闻出版、党史、地方史、教育、图书馆等众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局面,许多跨学科成果在产生,许多新研究领域在出现。研究方向也在加强向应用研究转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加大和抗战文化研究的深入,自2002年9月在桂林举办广西抗战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研讨会和2004年12月在南宁举办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与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以后,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工作正在发生一定的转变,由书斋扩展到田野,由文本扩展到图像,由历史拓展到现实。其标志一是抗战文化遗产——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纳入广西旅游发展规划,抗战文化研究与广西红色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标志二是2008年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完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广西抗战文化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及其项目设计研究》;标志三是2005年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新的研究成果——《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2008年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联合编著《丰碑:桂林抗战纪实文物史料图集》,这两本由上千幅图片和几十万文字组成的抗战文化研究著作,是将档案资料与田野调查成果、将历史图像与现实场景、将学术研究与摄影艺术和数码技术结合起来的产物。它以彩色的品相和现实文化遗产的定位,构成了独特的内质和品格。以上几项成果是发掘抗战时期文化新史料、推进研究工作深化、扩张社会影响的初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