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0)06-0005-15 引言:关于“革命”与“后革命” “革命”一词,歧义纷呈,古今含义变化很大。本文采取的是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的界定:“在社会学的术语中,革命指的是通过暴力快速地以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1]在后面的补充解释中,阿隆说:“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一小部分人通过无情地铲除对手获得政权,创设新的体制,并梦想着改变整个民族的面貌”。[1][37]在这里,革命与两个关键词相关:“暴力”、“政权”或“体制”。首先,“革命”特指政权或体制的彻底变革,而不是小小的修正(改良),“革命”意味着根本性的变化而不是小修小补;其次,这种变化的方式,是通过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这两点都表明了革命的激进性。由于这样的限定,经济或科技领域的巨大变化,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计算机革命”等习惯用法,就不合乎阿隆所说的“革命”含义,因为它不一定涉及政权;同样道理,许多只更换执政者而不从根本上触及整个政体的军事政变、宫廷政变也不是革命。中国传统上充满血腥暴力的王朝更替和宫廷政变,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因为统治者的易位并不包含政体性质的根本变化。①最后,即使是政体变化,如果不是通过暴力方式进行的,不是根本性的,也不是革命(常常是用“改革”这个词)。所以,阿隆认为1945-1950年英国工党实行的改革,就不属于“革命”。②最合乎阿隆这个革命定义的当然是1789-1797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917-1921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它们也成为阿隆所反思的基本对象。 在中国的语境中,国民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针对中国封建王权国家,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和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属于很典型的阿隆意义上的“革命”。但是,正如阿隆紧接着指出的,定义“革命”当然还有别的标准和方法,在这里,“‘定义’无所谓真实还是虚假,它的存在或多或少是为了有用或便利。‘革命’并不存在一种恒久不变的本质,但其概念可有利于我们去理解某些现象,并使我们在思考这些现象时更加明白”。[1][36]在建国后到“文革”时期的官方或民间表述中,所谓“革命”的含义被极大地狭窄化、专门化,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的变革社会、改变历史乃至再造人性的激进社会运动,而否定国民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为“革命”(我们所谓“革命年代”、“革命样板戏”、“将革命进行到底”、“革命红卫兵”、“革命造反派”等表述中的“革命”都特指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把赞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启蒙知识分子说成是“反革命的”,甚至“不革命的”,尽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度看,他们也是革命的或者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意义上的革命发轫于20世纪的初期,成熟于40年代,繁荣于解放后,极盛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转型,进入所谓“后革命”时期。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对象的关系,本文中的“革命”绝大多数情况下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文化”也特指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 “后革命”一词目前已经在国内国际学术界流行。在“百度”输入“后革命”一词,可以获得89600条相关信息,从“后革命时代的文学”、“后革命时代的文化”,到“后革命时代的足球”、“后革命时代的摇滚”等等,不一而足。 据我所知,最早使用“后革命”这个术语的可能是美国后殖民批评家阿里夫·德里克的《后殖民还是后革命:后殖民批评中的历史问题》。[2]德里克说他的“后”既有“之后”的含义,也有“反对”的意思。在文章中他认为:后殖民时代的世界性现象是革命、革命的主体性、目的论在竭力适应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变革中,被无情地出卖,这虽然不是“反革命”的,但绝对是“不革命”的,现在的世界形势,与其说是后殖民,不如说是后革命,因此,把现在的形势描绘成后革命的要比后殖民的更贴切,但当今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却“回避选择革命,更倾向于去适应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后殖民对文化的蜂拥而上,不仅是在逃避政治经济结构,更重要的是在逃避过去种种革命的激进主义,这些革命的激进主义在今天不仅被剥夺了对当代的重要性,连其过去的意义也遭到了否定。”[2]也就是说,后殖民批评用种族问题置换了阶级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和别的文化研究者所批评的文化研究中的身份政治取代了阶级政治,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被纷纷抛弃,转向种族和性别等身份政治是一致的。不仅文化研究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整个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一般人的意识中都普遍认为革命时代过去了,革命概念过时了。诚如吉登斯所言:革命成为一些理论家急于告别的对象,“那个搅扰了欧洲资产阶级美梦的幽灵,虽然在过去70多年中获得了坚实的存在,但是已经被送回了它的地下世界。激进主义者对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可以实现‘真正自由’的社会主义的期望似乎已经落空”。[3] 在中国的语境中所说的“后革命”时期,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今天的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后革命”是因为从70年代末开始,“文化大革命”结束,党中央做出“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在确保政体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4]同时,执政党也逐步放松了对私人领域的控制,不再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放弃“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尝试有限度的灵活的政体改革,并在文化上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扶持、鼓励大众文化。而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中,人们也一致厌恶了长期的阶级斗争,进而不再心仪曾经让他们如痴如狂的革命,转而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物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