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1)04-0083-06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1.04.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吴嘉纪是明末清初典型的遗民诗人。在清初遗民诗人中有较高声望,一生隐居东淘,绝意仕途,却声闻天下。吴嘉纪之所以受众人推崇,主要是因为他的遗民气节和现实主义诗歌。吴嘉纪一生大部分时间同东淘下层的盐民灶户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生存状况了如指掌,而且他自己也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吴嘉纪的诗歌多用白描手法将盐民灶户及贫士的生活如实地展示给人看,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诗歌如同一部盐民生活的血泪史。他和东淘遗民诗人群体的交往和诗歌唱和是他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对吴嘉纪研究较早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吴嘉纪及其诗》[1],20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相对集中,期间最突出的是《吴嘉纪诗笺校》①的出版,20世纪90年代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吴嘉纪〈陋轩诗〉之研究》②,这期间有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如张兵的《论吴嘉纪诗的文化构成和创作特征》,从清初的时代背景和王学思想对吴嘉纪及其诗歌的影响说起,对他的诗歌文化底蕴和创作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2],近几年还有《吴嘉纪诗歌研究》③。但是关于吴嘉纪的交游和东淘诗群在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的活动,学界的研究仍然不多,此文且当“引玉之砖”。 一、东淘诗群 “东淘诗群”这个概念是严迪昌在《清诗史》中提出的,他对这一诗群的关注源于三点诗史观照意义[3]:其一,东淘诗群作为明清之际徽州文化的一个典型的聚焦点,给我们提供了徽商促进东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参照;其二,东淘诗群所表现的浓重苦郁心态,不啻是“胜国”中遗民心态的缩影,布衣阶层中有如此广泛和强烈的民族情绪,足见遗民思想的广泛,故国之思并不只属于缙绅之士专有;其三,东淘诗群的客观存在,表明诗史上出现吴嘉纪这样的大诗人不是偶然的事。再次证实了任何杰出的人物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孕育出来,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具体现象。严迪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这个以往不太被人注意的角落。 吴嘉纪所生活的东淘,地处东海之滨,除非研讨中国盐务史,很少有人注意。然而,在明清之际,东淘是沿海大型盐场之一,曾设置盐课大使的安丰以及富安、梁垛一带,乃是历史上盐贾云集之地,而徽州籍人氏多流寓或侨居此间。徽商在明代中叶就已成为一股较大的社会力量,民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以徽商为主导的后期徽州文化不仅仅是经济与文化之间一般意义上的因果现象,也超越了徽州地域空间。徽商在文学、艺术、学术、出版、收藏等文化领域作了很大的贡献。东淘是当时名儒王心斋的故乡,王心斋的“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念,但更加平民化,徽商对当时东淘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明清之际东淘之所以聚集了众多遗民还有特定的时代原因。徽商足迹遍天下,他们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紧密相连,颇有祸福与共的架势。明末的战乱对徽商的打击很大,当清兵南下时,徽州以及各地的“新安人”蒙受的灾难更深。在这场民族矛盾中,徽州人有三种表现,一是义无反顾地誓死抗争,在他们家乡或是客居之地浴血奋战;二是不愿事二主而选择自绝于世;三是逃隐,坚决不与清廷合作。东淘遗民诗群成员多表现为第三种,他们很多已经流寓或侨居在东淘,他们和世代居住当地的乡间名士构成了甚为庞大的遗民群体。 吴嘉纪所处的东淘遗民群体按时间可大体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本土籍的占多数,后期则以徽州籍流寓或侨居人氏为多。前期的“东淘诗社”成员,即“东淘十一子”和王大成,后期东淘诗群中活跃的是郝仪、程岫和汪辑等人。 按严迪昌先生的说法,“东淘十一子”是包括吴嘉纪在内的东淘诗群的前期主要成员[3],除吴氏外,其他十人分别为:季来之,字大来,号绮里;沈聃开,字亦季,著有《汲古堂诗存》、《尔尔词》;王大经,号石袍,著有《独善堂文集》等;周庄,字元度,号蝶园,著有《桴窝草》、《蝶园诗草》;王言纶,字鸿宝,号钝夫,著有《棘人草》等;王衷丹,字太丹,著有《朝寻集》;王剑,字水心,后为僧,改名残客,著有《逃禅集》;傅瑜,字琢山,著有《雨轩集》;徐发荚,字蓂阶,著有《岭云集》、《默庵诗稿》等;周京,字洊吉,号柳隐。此外与吴嘉纪、王大经、沈聃开合称“东淘四逸”的杨集之(原名王大成),显然也是和吴嘉纪有交往的东淘诗群中人。 我们在界定一个流派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没有领袖人物,东淘诗群中名气最大的是吴嘉纪,所以我们推测,东淘遗民诗群是以吴嘉纪为中心的。所以可以说他们是以吴嘉纪为首的。其次,要看有没有一个作家群体,东淘诗群显然是有的,这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可以看出,且从上面对东淘成员的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有作品集,所以这个条件也满足。第三,要看他们有没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他们都有相同的乱世经历和相似的家国之悲,他们隐居遁迹在东淘一隅,为的是不与清廷为伍,同时又不忘故国情怀。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浓厚的遗民情结和故国哀思,诗风沉郁而孤冷,创作风格也是一脉相承,虽然每个人有个性差异,但总体上抒发的那种故国哀思和家国之恨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说他们有相同或相似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最后,要看他们有没有诗歌选本或是总集,这个在东淘诗群中似乎不太明显,正因为第四个条件的欠缺,我们现在才称他们为“东淘遗民诗群”而不说是一个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