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0)05-0111-09 一 众所周知,在陶渊明(365-427)① 的文学创作中,涉酒作品比例极高,据逯钦立统计,其存世诗文142篇,说到饮酒的共56篇,约占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②。对这种突出现象,时人与后人都有大量的评论,如其好友颜延之(384-456)所撰《陶征士诔》说他是“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充烦促,就成省旷”③,梁萧统(501-531)《陶渊明文集序》则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④。无论“乐酒德”或“寄酒”之评价,皆表明酒既是陶渊明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更是其精神生活的一种特殊载体。虽然在陶氏不同的人生阶段,酒的来源不一,饮酒的频率不等,饮酒的场合、心境有别,但古今中外的研究者都想弄清楚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其饮酒的思想基础何在? 对此问题,不同的研究者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比如鲁迅1927年的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从晋末社会思想的角度,说陶渊明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的代表,其态度是“随便饮酒”⑤;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认为陶氏创立新自然说,诗中《饮酒》、《止酒》、《述酒》及其关涉酒之文字“乃远承阮、刘之遗风。实一种与当时政权不合作态度之表示,其是自然非名教之意显然可知”⑥;王瑶《文人与酒》则深受鲁迅影响,指出陶渊明饮酒的心境主要有二:一是“和竹林名士一样,是用酒来追求和享受一个‘真’的境界的,所谓形神相亲的境地”。二是“借酒来韬晦免祸的”。但“他的悲痛只是内心的,受到实际政治迫害的机会比较少,所以陶诗中写后一种心境的诗不如写前一种的多”⑦。鲁、陈、王三人的观点,是20世纪上半叶这一研究领域的典型代表,至今依然具有示范意义。尤其是陈寅恪提倡的“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⑧,予以后来者的史学研究良多启迪。就前者而言,陶渊明所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载其外祖父孟嘉是“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桓温尝问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⑨《饮酒二十首》(十四)则夫子自道云“酒中有深味”⑩,《五柳先生传》又说自己是“性嗜酒”(11),可见他对于酒的感情、认识,与孟嘉何其相似,显然有孟嘉遗风。就宗教信仰言,陈寅恪说“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12) 此说一出,几成定论,不少治陶名家都深以为然,并有所申论(13)。 不过,到了陶渊明生活的晋末宋初,天师道在教义、教规上都发生了不少变化。刘宋新天师道经典《三天内解经》卷上所讲“三天正法”即要求:“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14) 从严格的道教戒律意义上讲,即便生病之际,也不能饮酒。事实却恰恰相反,陶渊明非但一生多次得病,而且生病时往往也照喝不休。《答庞参军一首》序中即云“吾抱疾多年”,诗则谓“或有数斗酒,闲饮自然欢”(15)。有论者指出,陶渊明《答庞参军》中所说“旨酒”,是一种好酒,且用于服散治病(16)。另外,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记载了后世流传甚广的陶渊明不愿入莲社的故事。说他: 尝往来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时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17)。 此处所说“结莲社”,当指东晋元兴元年(402)慧远集缁素慧永、慧持、刘遗民、雷次宗等123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以期往生西方之法事。慧远法师乃持律精严之人,《高僧传》卷六载其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不许。”(18) 最后竟由此撒手人间,圆寂而去。虽然他对陶渊明网开一面,许其破戒饮酒而入会,陶氏却中途变卦。有人指出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对佛教五戒中的其他戒律及修行方式深有顾忌,故而最终放弃了加入僧团的尝试,但他并不反对佛教思想(19)。 陶渊明既然不愿受各种宗教戒律的束缚,所以笔者怀疑他至少不是纯正的天师道信徒,只是在思想层面接受了道家及当时道教各派别所共同遵循的自然之道而已。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陈寅恪的陶渊明未受佛教影响之论断的质疑声渐多,大多数学人认为陶氏受过佛教的影响(20)。就所受影响的层面而言,大致可分成两类:一是思想层面,或谓其思想与心无宗有关,或谓渊明赞同佛教的因缘观、生死观,或谓其深受大乘般若思想的影响;二是文学层面,如有人指出《游斜川并序》、《桃花源记并诗》的文体与汉译佛经之“祇夜”有关,有人认为《止酒》诗的奇特形式与某些佛经的长行句式相似。诸如此类,说法虽异,中心思想却只有一个,即陶渊明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间接受了当时具有巨大社会感召力的庐山慧远教团的影响(21)。其中,范子烨把二者关系概括为“拒斥与吸纳”,这是比较到位的。 二 既然陶渊明对佛教的吸纳是有选择性的,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如下问题:即在当时的新兴宗教派别中,何者才能做到兼容道教与大乘佛教?易言之,陶渊明所接触的这一宗教派别,其思想要素既要契合于其家族文化传统中的道教信仰,又已吸纳了某些佛教思想的因子。唯有这样,才能弥合诸家的歧议,而符合前述双重条件者,在当时只有道教灵宝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