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全国优博论文”)评选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其中“高层次创造型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评选出不超过100篇的全国优博论文,截至2010年,共评选出1182篇。 全国优博论文作者往往被认为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2,3],全国优博论文集中体现了我国各学科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优秀成果,也是各学位授予单位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历年全国优博论文的评选结果,可以对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进行评价。笔者在剖析了目前评价学位授予单位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的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能够比较真实反映产出能力的重要特征参数,以期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如无特别说明,文中的学位授予单位均指高等院校。 一、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评价的现行方法 目前,在对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进行评价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绝对值比较法”和“入选率比较法”两种。 1.绝对值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各高校在某一时期内所拥有的全国优博论文的绝对数进行直接比较,一般分两种情况: (1)当年值的比较。也即是直接比较各高校当年获得的全国优博论文数。比如:2010年学校甲有全国优博论文M篇,学校乙有N篇,通过比较M、N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当年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2)有时间期限值的比较。也即是直接比较各高校在某一时间段内获得的全国优博论文数。如2001-2010年的十年间,学校甲共有全国优博论文E篇,学校乙共有F篇,通过比较E、F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在这十年间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直观,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是仅限于定性描述,不涉及具体细节,容易造成“学位授予量大的学校自然论文入选数多”的思维定势。事实上,对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用这种方法来评价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是没有可比性的。 2.入选率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各高校在某一时期内所拥有的全国优博论文的相对数进行比较,一般也分两种情况: (1)当年值的比较。比如2010年,学校甲有全国优博论文M篇,而该校2008-2009学年度授予X人博士学位,则学校甲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是P=(M/X*100%);学校乙有全国优博论文N篇,该校2008-2009学年度授予Y人博士学位,则学校乙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是Q=(N/Y*100%)。通过比较P、Q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2)有时间期限值的比较。如2001-2010年的十年间,学校甲共有全国优博论文E篇,该校在2000-2009年共授予F人博士学位,则学校甲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为P=(E/F*100%);同时,学校乙共有K篇,授予L人博士学位,则学校乙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为Q=(K/L*100%)。通过比较P、Q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在十年间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量分析,看上去比较客观。但进一步分析各高校全国优博论文入选情况,不难发现,在同一高校中,一般只有其中几个能够突出代表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的优势学科和支柱学科可以产出全国优博论文。事实上,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也只能是若干个学科具有一流水准。因此,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是部分学科行为,而博士学位授予量则是全部学科行为,这种入选率的比较显然也不客观。 二、全国优博论文相关特征分析 全面客观地评价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应遵循一个逆序的反推流程:对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标志性特征;再依据规律理清思路,尽可能做到公正评价。我们认为:高校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可以归结为该单位优势学科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 1.宏观层面——学科总体分布特征 从1999年到2010年,我国总计评选出全国优博论文1182篇,分布于12个学科门类的84个一级学科(这里指2011版学科目录发布之前的情况),占全部一级学科总数的94%。对历年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结果进行统计,全国优博论文的年平均入选学科数为54个,如表1所示。
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从1999年到2010年,有化学等52个学科历年共产出全国优博论文8篇(含)以上,也就是说:12年中这些学科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年份每年可以有1篇论文入选全国优博论文,不会有太大的断层,这样的学科入选结果连续性较好,我们称之为“连续产出学科”。“连续产出学科”产出的全国优博论文数量较多,年平均产出篇数也相对固定,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