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大学的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中,针对就业绩效的研究已被相关学者所关注,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是衡量大学生就业成果以及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绩效问题已不仅成为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所在,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应用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息流动,帮助个人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有利于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探析大学毕业生利用社会资本对其就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一、文献探讨 (一)社会资本与就业绩效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可以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纳入社会资本的范畴。从此以后,社会资本的概念获得认可。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从而使得社会资本成为人类社会中区别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而存在的另一种资本类型。 事实上,社会资本将传统资本理论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兼有社会性和资本性的属性,加之其概念比较宽泛,使得社会资本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包容性,激发了国内外不同科学学者的研究热情。迄今为止,社会资本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研究的不同层面①,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解析力的新范式。 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社会资源观。很多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它们可以创造价值,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增值,它体现为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个人关系。二是社会规范观。学者们主要是从规则、信任、制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三是摄取能力观。将社会资本看做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2]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和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至今,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边燕杰指出:虽然存在多种定义,但社会资本的基本定位是清楚的、内涵是明确的,即社会关系网络。[3] 虽然对于社会资本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要义一致,如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本的特殊形式,具有工具性效应等。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嵌入个体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种社会性资源,它不依附于个人的存在而存在,而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关系获取,具有资本的特征。利用这种社会性资源能够降低行动成本、获得必要的信息支持,因而有利于拥有社会关系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获取稀有资源,实现特定目标。本文主要考察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的影响,关注的是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出于这一研究目的,我们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处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人际关系网络。 鉴于我们的研究视角是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因此,我们在这里针对有关学者在微观社会资本研究方面进行比较。相关学者发现,个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关系来获得通向所需资源的途径,并进一步区分了微观社会资本的三个面向: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使用。[4]大量研究表明:一是弱关系[5]可以提供很好的信息途径[6]、工作机会[7]以及知识[8]。二是强关系,诸如朋友等强关系则可以提供社会影响[9]、社会支持[10]以及长期的合作行为[11]。 学术界对绩效的解读非常宽泛,目前较为普遍认同的是绩效为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个方面。伍满桂等人在对就业绩效的研究中,提出就业绩效应包括两个维度:获得绩效和持续绩效。获得绩效是指个体获得就业机会的顺利程度;持续绩效是指个体找到工作后能否持续下去,还与获得的工作的满意度相关。[12]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层面。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②是一种社会行为,大学毕业生个体就业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取资源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大学毕业生个体就业绩效的内涵不应该仅仅以能否就业为衡量的标准,且还应包括就业过程和就业的结果,就是从就业成本与就业质量两方面来加以评价,才更符合实际和更科学。 (二)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与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对社会资本与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的系统研究还处在拓荒阶段。 我们在检索归纳的基础上发现,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了肯定性的结论,特别是国外关于社会资本影响就业的理论模型都是建构在搜寻匹配框架之下。这一理论模型认为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工作空缺信息的传递而发生作用的。他们建构这一模型的理由如下:一是基于分析与建模的需要,二是基于建立了较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披露制度③,三是基于获得工作职位不是通过拥有某些社会资源而获得。因此,国外学者在对社会关系强弱与就业结果的研究表明:弱的社会关系对寻找工作更有效。特别是对白领求职者的研究发现,弱关系仅仅只是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能够提供重复性低的信息,使得求职者往往能够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强关系则是通过亲属和朋友等得到的信息,信息重复性高且带有比较强的约束性,使得求职者往往失去许多机会,导致其向上流动的机会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