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1)07-0102-08 近十年来,多国相继实施了打造“精英大学”的计划,如1999年韩国的“智力韩国21工程”(Brain Korea 21 Project),2002年及2007年日本先后制定的“21世纪COE计划”和“全球COE”计划(21st Century and Global COE Program),2005年德国的“卓越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2006年俄罗斯的“联邦创新型大学计划”(Innovation University of Russian Federation),2008年加拿大的“卓越研究讲座教授”项目(Canada Excellence Research Chairs,CERC),法国的“校园计划”(Plan Campus),纷纷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中国和印度也规划了本国的高等教育蓝图,在追赶世界一流大学上同样雄心勃勃。 不容忽视的是,我们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实际都是西方模式的大学,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世界一流大学是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建立起来的。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都是如此。现代大学中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有效的第三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在起作用。[1]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高等教育规模位居第一和第三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中、印是发展中国家,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艰巨。本文拟对两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行比较,探索其共性、差异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提供帮助。 一、中印两国一流大学建设概述 1.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中国于1993年和1998年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两个项目,全面开始了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985工程”是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专项工程。[2]其中明确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计划(见表1),并循序渐进地给予了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正在有序展开。 2.印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之一,1947年独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大学及附属学院是印度高等教育的主体,截至2009年,全国有20所中央大学,200多所邦立大学[3],100所名誉大学(Deemed Universities)和数量可观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ies),共计343所大学,另有近17000所学院[4],共计约9954000名学生和457000名教师[5],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印度还成功培养出大量世界水平的人才,其中有3人获得诺贝尔奖。近年来,印度也开始重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十一五”高等教育规划(2007-2012年)中,明确提出新建14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见表2),标志着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
二、项目建设比较及其结论 表1和表2显示,中国和印度都有各自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有些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有些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虽然目前还处于实施阶段,但仍可以对其进行比较,探求其共性、差异并作出评析,为未来的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1.共性凝练 (1)两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将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都有强烈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梦想,不同程度地倡导和推行了相关建设计划,还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提升各自高等教育的声望和全球竞争力,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2)给予相关建设项目以优先发展权,由国家部门组织和领导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作,并聘请专家团队负责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工作,配合做好相关的评审和监督。 (3)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都遵循了“集中和选择的原则”,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经费投入,都明显倾向于重点建设部分国家级大学和应用型学科,集中优势资源以提高其竞争力和产出能力,加快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赶超战略。 (4)加大对相关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建立卓越研究中心和基地,培养创新型学术人才。在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上,大多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机制,并配有一套评价和审核机制,以确保经费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