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4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1)02-0034-06 在个体职业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年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适应、职业成功,以及人生价值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如何评价职业选择的适合程度”和“如何引导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成为实现其成功就业的关键。职业成熟度是衡量个体职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个体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联系,只有成功地完成了相应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才表现为职业成熟。笔者将职业成熟度内容及其测量作为切入点,探讨职业成熟度模型的建立及量表的编制,并以福州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样本,挖掘影响其职业成熟度的关键因素,以期帮助他们了解自身职业成熟度状况,并适时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 一、研究综述与模型构建 (一)职业成熟度研究评述 职业成熟度最早由Sup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并提出用态度和能力两个因素确定和测量职业成熟度。[1]职业成熟度阶段论被提出之后,引发了对职业成熟度结构的广泛研究,其中以Crites为集大成者。他模拟智力的层次模型,提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青少年职业成熟度模型。[2]该模型的顶端是职业发展的总体程度;第二个层次由四个主要的因素群组成,即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选择的现实性、职业选择的能力、职业选择的态度。每个因素群中又包括特定的职业成熟因素,共17个指标。该模型的建构和使用标志着成熟的职业成熟度理论的出现。这一职业成熟度模型中对于职业选择过程的结构划分也成为职业成熟度测量工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职业成熟度问卷》(CMI)的结构基础。在对职业成熟度测量的基础上,学者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种族、学习状况、关键职业决策点等方面展开影响因素的研究。[3]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结构与Crites提出的职业成熟度结构不完全一致,认为文化的特异性可能是导致职业成熟度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职业成熟度结构中包含了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六个维度。[4]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主要是对国外职业成熟度测量工具的翻译与修订,初步探讨本土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测量工具的研制。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地区、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个体职业成熟度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5] (二)职业成熟度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群体特征,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构建了职业成熟度模型,将职业成熟度划分为以下七个维度:职业确定性、职业自我认知、职业投入(信息认知)、职业自信、职业独立性、职业抗挫性、职业妥协。职业自信指成功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决策的信念和坚信程度;职业抗挫性指个人面对挫折时的抵御能力;职业确定性指个人对首选职业的确定程度及职业目标的清晰程度;职业妥协指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个人对现实世界的妥协;职业投入指积极收集相关职业信息,以及对工作世界的了解而导致的对个人时间、精力等的消耗程度;职业独立指个人独立自主做出职业选择和安排,在职业决策过程中不依赖或者极少依赖父母亲友等人,独立进行各项职业实践活动;职业自我认知指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评估,个人对自身优缺点、优劣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知。 二、研究方法 (一)成熟度问卷的设计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依据上述大学生成熟度理论模型,我们编制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结合个人信息表,构成一份完整的职业成熟度问卷。在试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做了专门的修订。职业成熟度量表包括31个题项。问卷的评定标尺为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知道符不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所有题项均采用随机排列方式,同时考虑到部分逆向题,分析结果时对其进行recode转换,即1→5、2→4、3→3、4→2、5→1,经过recode处理后,得出新的数据,且表现形式为分数越高,职业成熟度就越高。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针对福州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共收回调查问卷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占回收问卷的84.7%。调查样本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60%和40%,16.87%为独生子女。来自城镇和乡村毕业生分别占34.94%和65.06%。从专业构成来看,经济和管理类占26.75%,其他文科类占23.61%,理科类占17.35%,工科类占32.29%。通过比较,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毕业生的分布基本相似,具有较高的毕业生总体代表性。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回收后采用Lisrel软件和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职业成熟度模型可行性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