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11)04-0111-0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知识经济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一些发达国家将绩效考核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学校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美国较早对高等教育投资实行绩效评估制度,以肯塔基州1998年实行的高等教育绩效指标体系为例,共包括教育质量、教育培养、机会均等、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以及协调与倡议精神5大类25项指标。20世纪末,日本的高等教育资源从以“机会均等”为准则的分配政策向以“绩效”为准则的配置政策转移,体现效率→竞争→评估→配置的过程。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了《英国大学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英国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根据高校的绩效评估进行拨款投入。[1-3] 2009年12月,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首次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报告认为高校评价“对高校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绩效评价可以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校调整与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对丰富高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有重大意义。[4]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高校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绩效考核在高等教育及高校管理和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绩效考核与关键业绩指标 Bates和Holton指出:“绩效是一个多维建构,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2个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看,绩效与薪酬是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对等承诺关系,绩效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而薪酬是组织对员工所作出的承诺。从社会学角度看,绩效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分工所确定的角色承担他的那一份职责。同时由于绩效往往与薪酬及个人发展挂钩,因此绩效是责任、权利与利益的统一体。绩效考核则是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办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序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5] 绩效考核包括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和基于KPI(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绩效考核、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基于标杆管理的绩效考核和基于素质的绩效考核。具体实施方法有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描述法,如图1所示。
图1 绩效考核方法 绝对评价法中的KPI法的起源是组织的发展战略,考察的范畴是组织战略分解所涵盖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分解组织的战略目标,是具有战略导向的绩效管理方法。KPI不同于基于组织制度/流程和部门职能的CPI(一般业绩指标,Common Performance Indicator),它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则”,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抓住20%的关键就抓住了主体,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KPI是一种可量化的、被事先认可的、用来反映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体系,是推动组织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也是绩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在绩效考核中突出的作用体现在:目标牵引分解战略愿景,绩效推动改进业绩状况;依托管理分析运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公正定性定量评估指标,提供战略执行决策依据;建立关键业绩共赢体系,搭建组织员工发展平台。 二、构建高校院系整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 高校建立的绩效考核系统可以分为3个层次:学校总体评价、院系整体绩效、教职工个人绩效。学校总体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师资质量、学生质量、学校资金、学校声誉、物资资源7个方面;教职工个人绩效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3个方面。如何将个人绩效的3方面凝聚为展示高校形象和实力的总体评价,处于3个层次中间层的院系整体绩效考核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构建院系整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发展战略与院系整体绩效考核的关系 KPI最重要的特点是保障发展的指标,不同于其他绩效管理方法“有什么考什么”,KPI坚持“要什么考什么”,具有统一全体教职工朝着学校战略目标努力的推动作用。为此制订院系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前提是要明确学校的愿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并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导引,按管理功能模块分解战略目标,兼顾学校特色及重点发展方向,有导向性地设定关键业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