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4-0019-0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高等教育质量在教育、学术、政治和社会等场所都被反复论及。然而,如果跳出当下和眼前,就会发现,杰出人才哪个时代都不少,少的只是人才得不到重用。20世纪以来,教育质量几乎在世界各国各个时期都备受关注,似乎从来都没有令人满意过,每一代人都说自己受教育时的质量好,批评现时的教育质量不行。但实际上,教育质量并不像批评者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就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而言,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较之10年、20年、30年前有很大的提升,但在分布上最好和最差的这两部分总是比较引人关注,质量的确存在问题。 最差的那部分本文不讨论,这里着重就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点探讨。 钱学森先生和温家宝总理都对中国大学不出杰出人才忧心和发愁,全国人民更为中国不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焦虑和纠结。其原因何在呢?各界人士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中国教育不出大师最根本的原因其实不在学校之内,而在学校之外。教育之外的原因先存而不论,本文主要从教育自身来论述,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症结也是中国大学不产大师的重要原因。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根源 中国高等教育界为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11工程”、“985工程”、质量工程等;高校也开展了很多探索,如高水平论文奖励、绩效评价、引进国际一流学者等。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去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清华、北大等十所顶尖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这五个学科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清华大学则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物理、数学、力学、计算机、生物医学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其他大学也推出类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体现了教育部和顶尖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的决心和努力。应该说,政府和大学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这是应该肯定的,也是值得赞赏的。 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和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思路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上也有不少误区,改革的措施也有不当之处,其成效终将是有限的。 1.一流大学的定位和办学策略的错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集中在世界一流大学,当今的世界一流大学可以说都是研究型大学,而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是研究,即激发新思想、发现新知识、发展新技术。研究型大学的其他职能和所有活动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和组织制度也是以此来建构的。 而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界却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研究型大学的领导和知名教授在一个劲地反复强调教学,而教学型大学则全力以赴地要搞研究。这种怪象可能与近年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和舆论压力有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原因就是重研究、轻教学。但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是否严重下降本身就是值得讨论的,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更是有待商榷。再者,高等教育质量到底是指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科学研究的质量,抑或所有高等教育活动的质量?此外,中国研究型大学真的非常重视研究吗?研究型大学真的比普通本科院校更不重视教学吗?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研究型大学即使重研究,也不会降低本科教学的水平,其原因则恰恰在于研究型大学正是因为研究,才有高水平的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普通院校的教学之间的差别其实也正在于研究。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了研究,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中国长期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和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20世纪中期后中国学术体制上教学与研究的分离造成了高等院校和科学院所各司其职的体制,这使得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与国际学术前沿相脱节,缺乏创新的意识、钻研的热忱和学术的情怀。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一流大学刚开始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还远未成长为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就遭遇到重研究轻教学的质疑,这绝不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正确之道。 其实这样的境况在每一所教学型本科学院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斯坦福大学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接受企业赞助、建立新的实验室、聘任偏向科研的教师和系主任以及不同教师的薪水待遇等诸多问题上,校长、管理层和传统的教授都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和斗争。[1]但最终,在英明的校长和有远见的新一代教授的努力下,斯坦福大学成功实现了提升和质变,并且在人才培养上,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后半期所培养的学术精英更远远超出20世纪前半期。20世纪初,当美国主要大学向研究型转变时,各界也曾猛烈批评新型大学重研究、轻教学、教育质量下降,但没有一所大学的领导者愿意削弱研究和研究生教育。[2]而20世纪中期后,美国大学不仅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更是达到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渊薮。这表明,研究不但不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反而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不二法门。而今,中国高等教育界却把研究与人才培养相对立,这不仅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办学模式,而且也是对自身定位的认识模糊和办学策略上的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