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4-0022-05 人才培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近年来,在生源、教学、科研水平的激烈竞争中,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研究型大学着力拓展的方向之一。开办暑期学校就是其中一个具体举措。以“985工程”高校为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皆开设暑期学校或暑期课程,面向国际学生,以及社会人员和职场人士,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前沿课程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厘清暑期学校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暑期学校的价值、办学方向、办学成功的核心因素等等,对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一、暑期学校及其必要性 有研究者对暑期学校做过界定,认为随着学期制度的改革暑期学校成为我国高校办学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核心是在暑期提供一定范围的课程进行集中、短期的学习。①这是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对暑期学校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并没有清楚地描述暑期学校的理念和特色。从生源、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经费等方面分析,暑期学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特征:①在暑期举办;②开放,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开放课程和项目;③多元,课程、师生、教学组织形式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④收费。②暑期学校有别于春季和秋季两个正式学期,更加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多元性,要收费,甚至是高额的学费。 1.国外大学的暑期学校办学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很多大学都实行“两长一短”的学年组织形式,即一个学年包括两个学期和一个暑期课程,暑期课程时间较短,一般5—10周。美国一些州政府对暑期教学课程还有补助,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从1992年开始在大学推广AIRs项目,缩短其他学期,暑假增设一个小学期,针对职员、妇女和成年学生之类群体提供一些课程。欧洲大学的暑期课程主要为访学、留学人员设计,语言类课程居多。日本大学在暑期主要是为留学生提供语言课程。③国外著名大学暑期学校在性质上不属于公共教育资源,因此是要收费的。一般而言,采取每个学分1000-2000美元收费标准的居多,高学费及背后隐含的营利取向成为很多暑期学校办学选择的方向。 国外著名大学的暑期学校具有开放、多元、国际化程度高、不断变革以适合消费者需求、高学费等特点。以哈佛大学为例,暑期课程始于1871年,暑期学校提供有学分的学科课程和各种项目,2010年,哈佛大学的暑期学校从6月21日到8月6日,提供超过300门暑期课程,涵盖60多个学科领域,还提供针对不同需求的多种项目,包括海外学习项目、英语语言项目、中学生项目、教师进修课程和乌克兰暑期项目。选择暑期课程可以获得学分,或者满足对知识的好奇、获得新的职业技能。④通过提供优质的学科课程、海外学习机会,以及开办各种国际研讨会与学术会议,不仅提高了哈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提高了哈佛对各类教育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这些正是哈佛暑期学校历时130多年长盛不衰的原因。 2.我国研究型大学开设暑期学校的必要性 在我国,开展较早的是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暑期学校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数学研究生暑期教学中心”。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把暑期学校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学科领域扩大到理、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暑期学校的正式学员是免学杂费和住宿费的。⑤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委托大学承办的,主要由政府出资金支持。2000年以后,由大学自主举办、自主招生的暑期学校开始蓬勃兴起。我国很多研究型大学具有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实验的传统,然而,现代意义的暑期学校和实践操作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才逐渐兴起。2003年,南京大学主要针对本校学生,举办为期5周的暑期学校。2004年北京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开始在北京合办暑期学校,这所中外合作的暑期学校面向全球招生;2009年开始,北大暑期学校面向中学生招生,并且已经有一些大学、8所中学承认北大暑期学校的学分。中国人民大学从2009年开始,把暑期学校定位为国际小学期,从全球延聘优秀的教师,提供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课程和语言课程,其中大部分是全英文授课。从现象上看,这些暑期学校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办学行为,背后却蕴含深刻的教育和社会背景。 (1)教学改革的需要 暑期学校在中国的蓬勃兴起,首先是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自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规模扩大、资金投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越来越背负质量、绩效、生源竞争的压力,暑期学校的出现正是研究型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上激烈竞争的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涉及培养入口、培养过程和培养出口三个环节,入口是生源质量,出口是毕业生质量,大学通过招收优秀生源、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助等措施可以影响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因此,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对培养过程进行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竞争的焦点。而教学过程的常规改革,包括教学法、教材、院系等的改革与调整,要么陷于旧的体制纷争,推进不易;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效果。所以,必须寻找新的切入口,另辟蹊径,以减少改革推进的阻力,提高改革的效率。暑期学校正是这种大学教学改革思路的一种反映。 (2)提升国际性程度的需要 大学激烈竞争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了中国研究型大学迈向国际化的步伐。提升国际性涉及人员流动、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合作、项目合作等各个方面,大学要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必须在国际学生、海外教师等方面做工作,提高国际因素的比例,而暑期学校的开设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促进国际学生和国际一流师资的加入,有利于国际会议、国际前沿课程和项目的开展。可以说,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暑期学校的出现促进了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进程。这一点,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把暑期学校定位于国际小学期获得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