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的高低,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高校因此把学术属性作为自己的本质属性,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则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公共性和社会责任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产生的,具有投资办学和创业型大学的特征,这使得民办高校对科学研究的定位和开展情况与传统高校不完全相同,有自己的特点。笔者拟以本科院校这一民办高等教育中综合实力最强的院校为对象,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基础,从成果的角度来分析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截至2009年9月,我国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48所,其中3所是中外合作或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的,5所是由独立学院转设,其创办和发展历程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在本文的分析范畴之内,其余40所民办本科院校①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就办学历史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基本上属于新建院校。截至2010年底,仅2校有10年或以上的本科教育史,38校不足10年。从正式设立算起(部分院校在正式设立之前曾以其他名义从事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大多数院校(31所)的办学时间不超过11年,超过20年的只有3校。 就办学主体而言,可分为国有资产(国有性质资产)参与举办、捐资举办、企业举办、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4种形式。前者包括民办公助、国办中专学校举办、国办高校举办、国办高校改制等形式,有9所;捐资举办2所;企业举办主要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举办,有11所;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17所;举办主体难以确定的1所(三江学院)。个别学校的举办主体多样,如北京城市学院和西安培华学院,既是自然人举办,也是民办公助;河北传媒、闽南理工既是自然人举办,也是企业举办。 就办学类型而言,民办本科院校普遍是在高职学院的基础上设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既开设外语、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又开设计算机、建筑工程等理工类专业,也有少数院校侧重于特点突出的医学、艺术类专业。以开设的主要专业划分,多学科综合院校21所,外语经管类院校9所,理工类院校7所,医学类院校2所,艺术院校1所。 按地域分布,东部地区20所,中部地区12所,西部地区8所。其中除少数学校位于东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外,绝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或其边缘地带。其中直辖市4所,副省级城市17所,其他省会城市12所,地级市或县级市7所。这些城市,要么是全国、全省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二、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应结合定位开展科学研究,但从已有成果看,其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同类国办院校并不完全一致。笔者选择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作为基准成果,来分析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获取数据方式为: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文献总库”(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的“作者单位”栏填入相应学校名称(包括学校名和其高职名称)、截至时间为2009年,进行模糊搜索,同时运用“引文数据库”的“机构统计”检索上述院校的成果及影响。就检索的数据看,民办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校际发展不平衡明显。虽然各个数据库获得的数据不完全相同(两者均以期刊发文为主,但收录了部分内部刊物。学术库收录的是正式出版的刊物,但收录范围较广,除期刊论文外,还包括会议论文、重要报纸文章和专利等项,因此个别院校学术库的数据高于其他两库,多数院校学术库的数据低于其他两库),40所民办本科院校均有论文发表,但校际差别很大。这种差别既体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和社会影响上。 就发表论文的数量而言(详见表1),不考虑各库之间的差别,民办本科院校发文最多的2413篇,最少的只有40篇。具体分布为:超过2000篇2校,1000-1999篇9校,500-999篇8校,300-499篇8校,100-299篇8校,低于100篇5校。以最多的浙江树人为100计算,超过50的只有6校,低于5的7校,最低的不到2,校际差异极为明显。
就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和社会影响而言,各校的差别也是明显的。总的来看,发文较多的民办高校发表在高级别刊物上的论文相对较多,所发论文的引用频次和下载频次较高,被引用论文的篇数较多,单篇论文的引用率较高。但这一趋势并不规则。有引用记录的论文占该校总发文量的比例,7校超过40%,26校在25%-40%,7校低于25%,其中最高的达到59.68%,最低的只有17.5%。但各校有引用记录的论文的平均引用频次的差别并不明显,3校大于3次/篇,25校为2-3次/篇,12校低于2次/篇。就引用频次与总发文量的关系而言,8校的总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总发文量(具体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