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5-0033-04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政府主导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它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取得的成就,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因大众化而得到提高,反而出现下滑,为此,高等教育评估成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评估活动日益活跃,到2008年全国已有589所高校经过了第一轮评估。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评估目的虽然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但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没有摆脱高等教育“资源性要素”供给不足的约束,使得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保障轻质量建设,评估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过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始于1985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探索与立法、实践与完善、全面展开三个主要阶段。其划分的依据是: 第一阶段,1985-1992年探索、立法时期。其工作主要有两点,一是为落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以及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的要求,当年原国家教委启动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二是在评估研究和试点五年后,于1990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 第二阶段,1993-2002年实践、完善时期。为全面实践暂行规定的内容,针对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高等学校“四个投入不足”(干部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本科教学质量滑坡现象,主要对1978年后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开展了合格评价。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基本教学条件不好、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基本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教学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有关,使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稀缺性,期望通过评估手段加以改善。此外,还开展优秀评估、水平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试点工作。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全面展开时期。2003年起开展的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在1999年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急剧膨胀,高校生均资源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学改革、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教学资源稀缺。 上述三个阶段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阶段的大背景相适应:第一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高等教育评估也处于试点和立法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高等教育评估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从试点走向多类型的评估实践阶段;第三阶段正好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内需不足时期,由于扩大内需的需要,在经济推动下,高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大扩招,在经费、办学条件、师资等办学资源方面普遍准备不足。另外,当时高校在经历九十年代中后期合并、划转、升格、新建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规模改革后,还未建立起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机制,面对扩招,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在此背景下,政府于2003年启动了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点解决高校投入不足问题。 从上述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历史背景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发展与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很强外部关系规律,深受其影响和制约,同时高等教育评估还具有很强的内部关系规律,即高等教育质量除了受规模快速增长的影响外,还受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约束。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资源性要素”供给不足约束下,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剧了社会公众对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政府在使用高等教育评估“指挥棒”时,理性地选择将评估的重点集中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保障上,而把高校内部质量建设放在从属地位,使得高校作为评估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体现,高校被动参与评估,主动性不强。 二、基于资源稀缺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考量 在经济学研究中,资源稀缺假设使用频率非常高,特别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把“人们如何在稀缺的资源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作为其研究的核心、精髓。①与经济领域不同,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决定高等学校并不能像企业那样直接生产可供交换的产品,并获取经济利益。高等学校与经济发生联系的主要是经费投入,政府作为经费投入方关心的是经费使用效率和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因此,高等教育的非经济性使高等学校在办学中主要考虑社会效益,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材。高等学校作为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的组织,必须要有各类资源为其服务,这些资源的配置如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评估这一手段来加以检验。以本科教学评估为例,评估中所关注的资源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包括人与物两大类:“人”一般指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物”既包括硬件资源,如教学楼、宿舍、食堂、图书馆、运动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络等,也包括软件资源,如经费、专业、课程、规章制度、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等,有些软件资源存在于观念上,有些软件资源则以实物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