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而言,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对他们的思想成长和专业学习都十分重要。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提出“群育”的教育观:“文明人类之生活,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而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此则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梅贻琦,1941)在当代有两种主要的互动关系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第一,师生之间的互动;第二,同学之间的互动。这两种互动关系其实是教育生产函数中两种重要的要素投入。研究表明,同学之间的互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Zimmerman,2003:9-23; Hoxby,2000; Coleman,1966)。学生成长包括学习效果、社会活动能力、生活习惯、择业等方面,本文主要讨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方式决定了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即互动方式。因此,同学影响的效果与大学组织方式有密切联系。目前,世界上各个大学本科生组织管理模式大体可归为三类:导师制、住宿学院制(Residential college)以及学科班级制。导师制发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被分配一位导师,每一位导师负责3-10个学生。导师每周和学生见面,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陶冶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导师制依然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学生组织方式(谷贤林,2003:27-30)。在美国,与导师制同时实施的管理组织方式还有住宿学院制。住宿学院首先出现在中世纪的剑桥大学。现在美国本科生管理普遍施行的住宿学院制是基于此演化而来的。在这种制度下,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特征被编入住宿学院。住宿学院配有院长、教务长、导师、助教、学生管理员等职务,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谷贤林,2003:27-30;全思懋等,2005:93-95)。 中国主要施行学科班级制。班级制是清末随着班级授课制传入我国之后出现的管理组织形式(王立华、李增兰,2007:74-77)。中国当代高等院校的班级制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20世纪50年代,蒋南翔创立了清华大学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两个在班上”,即每个班级都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主张以学生班级为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课程学习、文体活动、班级评比、党团建设等都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组织,学生的住宿、课程的编排、课外活动的组织等,都与学生班级相衔接,即班集体成为学校育人环境的基本单元。这一模式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得以在中国其他高校普遍推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使得班级制成为中国高校中学生互动的主流组织方式——在本科生中尤其如此。这种制度的拥护者认为学生教育工作主要在于组织并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集体对学生的影响熏陶不受时空限制。“个体在集体中常常感受到群体的压力,思想与行为只有与大多数人一致时,方感心安理得。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与周围同学协调一致。所以,集体对学生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深刻的,是个别教育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杜石平,1994:24-26;任军利,2005:96-97)。有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西方住宿学院制更值得借鉴,在班级制体系下,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教育成效有欠全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有余,强化全面修养不足;重视学生活动有余,强化整体素养不足(陈伟,2008:40-45)。遗憾的是,上述意见都基于研究者的逻辑推理或者实际工作者的个人体验,实证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学分制和大平台教育的推广,对现有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徐锐等,2007:52-55;刘颖、杨凯,2008:79-80)。另一种学生互动的组织方式——住宿学院制开始吸引国内部分高校教育改革者的目光。国内某大学从2008年秋季起,打破国内现有高校学生按照专业班级住宿的管理模式,试行“住宿学院制”。其主事者认为住宿学院制是一种更先进的学生社区管理经验(郑渝川,2008)。这其实是对中国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机制进行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 那么,在中国长期实行的班级制对学生的成长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相对于英美的住宿学院制是否有区别?实践上已经出现的新的尝试迫切需要通过严谨的研究,系统地回答不同的学生组织方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尽管学术界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大学生互动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室友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Wilkinson,et al.,2000; Zimmerman,2003:9-23; Hoxby,2000; Sacerdote,2001:681-704),但已有的研究无一例外都是基于现有的住宿学院制背景下进行的。对在中国长期实施并被许多教育实践者认可的班级制条件下的影响,鲜有涉及,更遑论系统地分析了。 本文以同伴影响理论为基础,使用计量模型为分析工具,以2002-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年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室友和班级同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基本结论为:学生大一全年平均成绩受班级同学影响更大,受室友影响较小。研究说明,过去60年在中国高校实施的班级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不仅是首次考察大学班级制条件下的同伴影响的实证研究,会对高等教育的实践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研究提供启示;而且,从实证分析角度来看,国外大学生住宿不是随机分配的,学生自主选择室友,因此国外样本大都遇到自选择偏误(Self selection bias)和内生解释变量的问题,而本研究所选用的样本能够有效避免这类问题,这比已有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文献综述 (一)同伴影响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同类或同伴的影响。心理学家把特定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同伴影响(Peer Effects)。同伴影响广泛存在于人际交往的各个领域(教育、心理学、犯罪学、病人康复等),其内在机制比较复杂,很多机制互相联系,很难一一区分(Kinderman,1993:970-977; Skinner and Belmont,1993:571-581)。而且,也很难测量合作学习的效果(Daiute and Dalton,1993:281-333; McCarthey and McMahon,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