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11)03-0005-05 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愈来愈成为一种有组织或具有较强组织性的活动。19世纪德国大学的讲座制给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德国大学科学研究活动的兴盛提升了德国的科学水平,不仅德国大学领导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而且德国也成为了世界科学中心。进入20世纪,“系”的建制在美国大学的发展与定型,克服了讲座制下大学教师组织的等级性特征,为美国大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随着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领先于世界的发展,包括大学内部的组织形式在内的美国大学模式成为许多国家大学改革所学习的范本。 大学中研究组织的发展与科学发达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疑问,现代科学无论在形式、结构还是内容上都与19世纪初德国大学的讲座制成型或是20世纪初美国大学的“系”建制的发展时代的科学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别。因此,适应科学发展的大学研究组织的变化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特点 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究竟具有哪些特点,人们有过不少研究。在此,我们不妨从一些数据出发作些粗略的分析与讨论。 人们在讨论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内容等特征时,常常以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科研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进展、科学发达的水平,而且还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样式。例如,表1给出了1981年、1991年、2001年这三个年份世界各国研究者发表的SCI收录论文作者署名人数的统计。这一统计清楚地反映出自1981年到2001年的20年间论文作者署名人数的变化。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论文署名作者的人数愈来愈多。单个作者(即独著)的论文数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从1981年的23.6%下降至2001年的10.6%,下降了一半以上;2人作者的论文数所占比重也是明显下降,从1981年的30.3%下降到2001年的19.6%;4人以上作者的论文数的比例则显著上升。上升最多的是6人以上作者的论文数的比例,由1981年的5.4%上升到2001年的22.6%,增加了3倍以上。3人以下作者的论文数所占比重在1981年达到76%,2001年则降到49.7%;而4人以上作者的论文数所占比重从1981年的24%上升到2001年的50.3%。
图1给出的从1981年到2001年各国研究者所发表的论文篇均作者数的变化则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论文作者数逐渐增加这样一种现象。在1981年到2001年的20年间,各国研究者发表的论文篇均作者数(全学科)的变化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81年的2.7人增加到2001年的4.19人,增加率为55.2%。不同学科的论文篇均作者人数有着一定的差别,2001年临床医学的论文篇均作者数达到4.94人,而人数最少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有1.21人。在1981年到2001年的20年间虽然所有学科的论文篇均作者数都在增加,但是不同学科的增加幅度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生物学、生命科学、农学从1981年的2.68人增加到2001年的4.36人,增加率为62.7%;临床医学从1981年的3.11人增加到2001年的4.94人,增加率为58.8%;地球、环境科学从1981年的2.14人增加到2001年的3.25人,增加率为51.7%;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从1981年的2.74人增加到2001年的4.09人,增加率为49.3%;工学、计算机科学从1981年的2.33人增加到2001年的3.26人,增加率为39.9%;人文社会科学从1981年的1.08人增加到2001年的1.21人,增加率为12.0%。 图1 分学科论文篇均作者数的变化[2]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论文合著者的单位情况,则可以发现(如表2所示):(1)SCI收录论文的合著发表是一普遍现象,2001年合著发表的论文数比例已经高达近90%;(2)论文合著者的单位主要还是在一国内,如2001年同单位与一国内跨单位合著的论文数占总数的比例为70%,而国际合著的论文数比例只有18.8%;(3)在1981年到2001年的20年间,三种不同类型合著发表的论文数比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同单位合著的论文数比例呈下降趋势,从1981年的44.8%下降到2001年的32.7%;一国内跨单位合著与国际合著的论文数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前者从1981年的24.6上升到2001年的37.3%,后者从1981年的5.3%上升到2001年的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