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近10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培养大国。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要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必须实现从扩张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单一模式向结构多样化、从重知识传授到以能力为本的战略性转型。当前,研究生教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全球高端人才激烈竞争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挑战 当今世界进入了创新驱动时代,世界性的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呈现出三个基本趋势:一是竞争目标高端化,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二是竞争起步超前化,发达国家逐步把人才竞争阶段前移,把争夺人才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起来;三是竞争手段多样化,更加着眼于人才体制和环境建设。因此,发达国家把研究生教育提到了一个与国家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新高度。这种变化趋势集中反映在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近年来密集提出的政策建议中。CGS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代言人,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呼吁美国各界重视、支持和发展研究生教育。2007年发表了题为《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中流砥柱》的报告,提出了增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如在关键领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吸引并且留住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的人才。2008年发表了名为《研究生教育与公共物品》的报告,阐述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将如何使美国以及全世界从中受益。2009年发表了题为《扩大研究生教育参与度》的政策报告,主张美国必须把其优先发展的重点放在国内日益多元化的人才库建设上,把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作为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政策报告,都彰显着一个恒定的主题:在培养未来的创新者、发现者以及全球领导人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核心地位。 按照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达到75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这些人才从哪里来?高端人才单靠引进是无法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像核心技术,需要大力引进,但是很多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到。因此,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主体要靠自己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把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立足于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视野,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要面向未来进行战略定位,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系统考虑研究生的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和支撑环境等。 二、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与前沿研究一体化趋势的挑战 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前沿研究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来保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通行做法。目前,国内一些著名高校,把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作为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程度大大增强,学校70%左右的SCI论文,第一作者是研究生。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论文选题普遍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原创性成果少,另一方面由于在解决关键技术方面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衰减。比如,有些人文社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基本上没有应用价值;有些理科学生的研究内容陈旧,与世界科技前沿相距甚远;有些工科学生的论文更像工程报告,没有凝练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研究生总是差那么一口气。这些问题虽然反映在研究生身上,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导师和我们的培养制度。 从导师角度来看,导师的学术视野有多宽,研究水平有多高,有没有好的课题,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的一体化,关键要把握三个要素:一是导师对学生的要求要严,包括指导论文,也包括课程学习。毕业论文选题一定要体现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能放宽条件、降低要求。二是学生对科研的参与度要深,导师与研究生一起探索未知世界是培养人才的最好形式,学生要实质性参与导师的项目,不能仅仅停留于做实验、收集材料等低层次合作,要在共同探索、有效互动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导师手中的研究课题层次要高,这也是基本条件,关系到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 从研究生培养制度来看,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高水平科研作为导向,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比如说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研究方法训练课程和前沿发展动态课程;在课程要求上,要大力推行探索性、研讨性教学;在质量保证体系上,不能光看论文的数量,是否研究实行代表作制度等等。二是进一步改进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完善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真正保证我们的导师是最优秀的教师,代表着某个领域的最高水平;真正能够让博士生参与高水平科研,从事前沿性研究。 三、研究生教育结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挑战 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包括多个方面,有层次结构,如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合理比例;有类型结构,如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合理比例;有来源结构,如生源来自985高校、211高校与一般高校的比例,等等。其中,如何优化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结构,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