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5;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1)03-0025-05 综观我国两千多所高校的校训,其内容及语言的选择一直都在尚古与维新中徘徊。所谓尚古,即崇尚古意古语或崇尚古文结构;所谓维新,即使用当代语言表达时代追求。高校校训无论是尚古还是维新,都包含着拟订者凝练大学精神、追求校训特色的良苦用心。本文试图就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作一探究,从而寻找高校校训拟订的成功思路。 一、校训起源的尚古与维新 我国校训的起源应该包含两重意思:第一是虽无其名却有其实的实体校训的起源,第二是既有其名又有其实之校训的起源。 束景南在《朱子大传》中提到:“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大书的‘忠孝廉节’四大字,成为岳麓书院代代遵行的校训。”[1]王彩霞博士认为朱熹题写的“忠孝廉节”目前看来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实体校训,即虽无校训之名却有校训之实的校训[2]。朱熹制定的这一院训显然是尚古的。其尚古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传达的是典型的古代孔子的儒家道德思想;第二,它采用古汉语中使用十分普遍的单音节词语——宋朝白话文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其双音节词语已经十分普遍,但这些并未对朱熹制订院训产生影响。 “校训”一词近代才从日本传入我国。而我国近代被直接称作“校训”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其用语表现出维新的特点。 张留芳先生主编的《治校·治教·治学——南京师范大学办学理念寻踪》一书中提到:“李瑞清接任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便悉心治校。他亲自书写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3]李瑞清主持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是在1906年,可见在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校训”。学界一般都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名副其实的校训。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来源集中在夏商周三代的经典,《周易》、《学记》、《大学》、《中庸》也成为后代校训的取材源泉。然而,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却并不直接从三代经典中撷取,而从宋人汪信民的名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中提炼。李瑞清为求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意取宋人思想,用词取白话,连句式都采用白话文结构。在校训表述上,李瑞清先生一违中国文人的上法三代的传统,表现出校训提炼上的维新倾向,多少带有一点革命的意义。 从我国第一条虽无其名却有其实的校训和近代第一条名副其实的校训来看,我国校训的肇端其用语和表述方式就出现了尚古和维新两种倾向。 二、校训尚古现象及尚古情结 高校校训尚古,第一可以将古代文化引入作为高校宏大宽阔的文化叙事背景,彰显高校人文内涵之深厚,第二可以使得校训典雅厚重,第三,如果用语巧妙,还便于形成特色。因此,高校校训尚古,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拟订思路。高校校训的尚古倾向具体表现为: 第一,直接选用古代、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经典句子或经典词语,使用古汉语句式。影响最大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直接取材于上古时代的《周易》。中山大学的校训为孙中山亲自拟定,被称作是“十字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想和用词从《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减损而来,表达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第二,虽以表达办学者所在时代的思想追求为目的,却使用古汉语词语(或者说在词语的使用上取其古意)和古汉语语词结构。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其前半句是典型的为表达办学者的思想追求却使用古汉语词语和古汉语句式的案例。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公”便是无私无我,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能”便是实干苦干,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4]。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先生和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校长共同确定的这一“公”、“能”教育思想,不要说是在当时,即使放到21世纪的今天也极具现实意义,而且契合我党的教育思想,然而二位以推行新式教育为己任的教育家在校训的用语和语词结构上却古得让大部分人看不懂:“允”字是承诺的意思,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可理解为“要求”或“必须”,“允公允能”,就是必须做到大公,必须训练智能、体能、技能、才能以做到最能。“允公”、“允能”这样的词语和语词结构,属地地道道的古汉语用法,不作解释,常人难以理解。“日新月异”作为现代常用语,其结构其实也属古汉语语法:“日”、“月”都属于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表示“新”和“异”的频数。因此,如果用“古意盎然”来形容南开大学的校训,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虽用现代常用语,在解释校训时却追根溯源,从古文中寻找出处,以强调其校训与古人的渊源关系。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从词语表面上看应归属“维新派”(“实事求是”虽属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却因为毛主席的提倡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现代常用语),“敢为人先”更是找不到一点古文气息。但是,湖南大学校园网在解释校训时却重点强调了其根据和缘由:“‘实事求是’是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时校长宾步程提出的‘校训’,原文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充分体现了我校的教育传统和治学传统。并且,千百年来,岳麓书院奉行的‘务实’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之中……‘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而岳麓书院又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将‘敢为人先’列为校训,体现了我校对优秀传统的弘扬。”[5]对校训如此溯源让人想到扬州人讽刺盐商的故事:以前扬州人讥讽经济暴发起来的盐商缺少历史文化底蕴,用了这么几句话:“入门但闻油漆香(新房子),箱中没有旧衣裳,堂上仕画时人古(假古董)……”湖南大学对其校训的溯源其实是向我们强调其校训是“真古董”,唯恐别人只闻油漆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