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以《学而》开篇,突出了“学”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从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说,《论语》反映出来的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上的。“学”是《论语》的一个基础性范畴,作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或“礼”,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由“学”衍生出来的次级概念,因为对它们的理解和践行都离不开学习。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孔子的“学”不仅包含了知识学习和做人实践两个方面,而且还别有深义地阐释了“学”的生命意义,从根本上揭示了“学”的本真状态,即“学”是人的本质和价值体现,是人的生命的内在需求。所以,“学”不仅是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其教育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是他价值观的体现。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所具有的好学精神。 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孔子对于“学”的理论认识和人生定位,还是其自身的好学精神,对于当今社会学习和研究的浮躁功利之风都有警醒作用,也是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非常有益的资源和理论依据,可以有效增进大学生对于学习观和人生价值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孔子论“学” 孔子论“学”的思想,主要包括学习知以和学习做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即在做人之余还要加强学习。这是因为,孔子要培养的对象主要是治国安邦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学习,不求多闻博识,就会心胸不开阔,志趣不高远,难以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难有很大的作为。此外,孔子著名的“六言六蔽”,更是全面指出了狭隘地理解做人的美德而不学习的后果:“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可见,孔子认为,知识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增长才干,而且也是确立和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 当然,在孔子看来,知识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贵能用,而且要把知识学习贯彻到做人修德的实践中,通过亲身践履,把理论内化为真知并借以提尚德行,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孔门论学,以成德为最终目的,而与这一“成德”的学习目的相联系,学习做人(德)就比学习知识(才)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对“德才”主次地位的认识是明确无疑的。君子当然要有才能,否则如何治理国家?但仅仅有才能,没有高尚的道德,却又不足以成为君子、大臣。孔子希望他的学生成为“君子儒”,而不要做“小人儒”(《雍也》),评价仲由、冉求是“具臣”而非“大臣”,都是在强凋道德的主导作用,因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而“具臣”和“小人儒”都主要是有才干,做事却并不一定能完全合“道”。所谓不能合“道”,也即履行职责多满足于自己一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顺应历史趋势和民众要求。 孔子的这种“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思想,早已成为我们的常识。可这怀思想中包含的“德”“才”之间相反影响、相互促进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我们全面深入的理解。孔子认为,一方面,学习知识是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即才能有利于促进道德发展;另一方面,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对才能和成就有巨大甚至决定性作用。例如,“仁”是孔子心目中的至德,他很少以“仁”许人,但高度赞扬管仲的大德和大功为“仁”。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又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也就是说,孔子虽然也曾认为“管仲之器小哉!”(《八佾》),有小节不当,但因为他有公心,做事合“道”,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还是有“大德”,也因此成就了伟业。可见,“做人”(德)和“做事”(才)是密不可分的,做人不是空谈,做人就在做事上见。 因此,能否学好知识,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的高低,而是与做人品格、与是否具有刻苦不懈的学习精神密切相关。但刻苦不懈的学习精神又来自哪里?个人的功利目的能否维持这种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的更根本的含义、学习与人的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本真关系。而孔子正是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阐释了“学”的生命意义,从根本上揭示了“学”的本真状态,即“学”是人的本质和价值体现,是人的生命的内在需求。 “学”是孔子不断展开和永不停息的生命过程 孔子不论是评价自己的主要特点,“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还是自述自己的人生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都是从“学”的方面来讲的。《论语》一书中类似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 钱穆先生曾这样概括孔子: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而为人之道以孝悌为本。这里,不论是学为人之道还是具体在生活中做到孝悌,都不仅限于道德实践,而同样包含理论学习、认知和理解的环节。“学”在孔子那里不仅是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生活目的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他的人生进程,学习主要不是为了获得知识、才能以维持生存需要,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生命本身所要求的,是展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唯一途径。只有基于这种认识的学习,才可能是快乐的、自愿自觉的,也才可能好学不已,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