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6X(2010)06-0048-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的设置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目前共设置了19种专业学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土学位为主,学土、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总数为431个,占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专业学位教育已经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并列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专业学位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质量问题: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方案偏向学术性;专职师资队伍缺乏特色;层次布局不合理等。许多学者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高校,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固然,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于专业学位教育有着直接影响。然而,高校只是教育体系中的组织,其运行受所属体制和系统的规约。专业学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出现质量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单纯将质量问题归咎于高校是不合理的,也是缺乏深度的。 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制的结构缺陷,即在以公立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和高校垄断了教育的决策和执行权力,而作为承纳教育产出即毕业生的产业界和社会,却角色缺位,话语缺失。这种权力失衡的体制结构固然能在基础科学和普通教育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培养应用色彩浓厚的专业人才方面,则必然出现系统性问题。鉴于此,本文从组织系统理论的视角,根据专业教育额的生成和培养逻辑,剖析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问题的体制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二、专业学位教育的生成与逻辑 专业学位,或称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学者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1984-1989年,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孕育时期,二是1990-1996年,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实施时期,三是1996年至今,专业学位教育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快速发展阶段[1]。从整个历史轨迹来看,专业学位的发展过程,是对成熟的特定岗位或职业(即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并将其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专业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但与一般职业不同的是,它拥有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为了培养特定专业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在高校设立专业学位,对从业人员进行高深的专业知识教育,完成专业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为了完善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提升专业人员的认知能力,专业教育需包括态度和行为目标,关注过程,强调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使个体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关键性的判断[2]。因此,专业学位教育与一般科学学位教育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它直接指向专业知识体系,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和再生产为目标。 专业学位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过程,知识生产和专业发展通常与社会结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走势有着紧密的关联[3]。相对科学学位教育模式而言,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动态系统,卷入了政府、高校和市场3个实体要素,专业学位教育过程是3种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生成逻辑进行清晰阐述,下面将对这3种力量进行详细分析,展示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各个主体的影响。 首先,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政策,直接影响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教育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为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和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国家对专业学位设置和实施的各环节进行干预,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专业学位发展,降低市场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和交易成本。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盎格鲁—撒克逊国的“专业中心”模式,二是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国家中心”模式。遵循“专业中心”模式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政府奉行懒惰公平的哲学,对教育干预比较少,强调市场和专业组织的作用,因而制定政策时以诱导性政策为主。而实行“国家中心”模式的国家,政府则对专业化进程进行积极干预,通过专业学位政策对职业身份和社会保障的获得予以影响,因此,在教育政策方面采取强制性和诱导性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我国在专业学位政策制定方面,大致遵循“国家中心”模式,依靠命令和法规实行强制性制度安排,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全方位调控:统筹规划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制定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指导、协调与专业学位教育有关的活动。 其次,高校担负着培养专业学位人才的重任,为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必需的智力支撑。高校在自身的组织动力驱动下运作,通过适应社会变迁和满足专业发展需要来保障其学术机构的地位[3]。高校介入专业教育,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培养专业人员与探究专业知识。国家通过筛选和评估赋予某些高校招收专业学位人才的资格,高校则提供教学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并承担相应的教育任务。从招生到教学实践再到毕业,这一系列的过程均在高校完成。二是加工和传播专业教育所必需的知识。专业科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发展成课程)、结构化(组合成专业课程计划)、合法化(课程和课程计划获得确认)和传承(传授给准专业人员——学生)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4]。 此外,市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理念也有直接影响。市场对专业文化的传统观念和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作用。“工业逻辑”在宏观层面上推动着高校由传统的“象牙塔”向社会性机构过渡[5]。同时,某种专业学位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市场中特定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水平,即只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才有可能设置相应的专业学位。在专业化程度提高过程中,职业所特有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在逐步积累并形成知识领域。而当所谓的“围内知识”形成后,一般人除非经过了长期严格的专业教育与培训,否则将难以理解与掌握这套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也无法胜任这一职业,即形成所谓的“专业壁垒”。只有当某种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乃至形成“专业壁垒”时,该职业才成为成熟的专业,也才有可能设置相应的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