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11)02-0007-04 近年来,在我国高教界流行的质量观大致分几类观点:一为适应观、技术观、多元观、主动创新观;一为学术质量观、管理质量观、“教育学”质量观、毕业生质量观。此外还有众多质量观流行于世,表达众多利益团体多样化的质量诉求。 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质量成为欧美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门话题,美国联邦教育部和卡内基基金会通过长达数年的全国规模的调查,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公布了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报告,对该国的高教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英、德、法、日本也于80年代中期分别推出提高本国高教质量的文件与法令。2001年3月第六次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大会在印度的班加罗尔举行,世界上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质量保证机构。进入21世纪,国际高教界对质量的关注并没有降温,而且还发展成为一个建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潮流。在此期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重点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起初主要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价,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评价发生明显的“政府行为”的转向,尤其在法国、德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出现了所谓的“评价国家”和“政府主导型模式”等流行概念。其变化的重点在于下列方面: 其一,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对其目的和质量质疑和问责的阶段,其中“政府行为”意味着绩效评价诉求,同时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1]。 其二,我国高等教育评价领域遭遇了外部“评估身份上升”和“消费主义文化普遍增长”的现象,“被看作是对公共服务和职业方面负责的一种发展趋势”,与它有关的是,把“管理”作为决定任何一类机构的“成功”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的信心[2]。院校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似乎形成了不断变换中的政府和院校机构之间关系的发展态势。政府倾向于促进高等院校实现愈加广泛的开放,增加与校内外的社区公民和地方经济的沟通,以此作为改善和保障教学质量、课程适用度和毕业生满意度的可靠方法。其中,地方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质量和研发服务的诉求、家长和学生对学习机会的扩充、课程适用度及就业前景的诉求以及大众媒体和各类专业组织对政府和院校两个层面的质量信息提出增加公众开放度的诉求,显著表现为由“评估身份的上升”引发的质量保障的界定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伴随“消费主义文化的普遍增长”而来的是公众与大众媒体对院校特色评价的重视,以及对质量和效益(即成与败的)信息的知情权意识的增长。这种信息常常被媒体用来作为对高等院校进行排名的依据,院校现在面临着公开提供自己系统信息的多方面压力。 其三,广泛研讨高等院校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功用和理由,已有研究成果更多涉及管理、学术、技术上三方面的功用。管理功能的达成表现为国家和院校两个层面的意义。就国家层面来讲,设立国家质量机构、颁布一套评价标准和政策体系以及机制运转,其管理效率意味着“是更广泛的集权化和专门化的过程的一部分”。院校管理的功效不仅表现在采用“管理性”方法和举措等制度含义方面,更重要地表现为系统环境和过程的开放性意义,例如,采取应用性课程开发和建设等有效措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效益符合已建立的质量规范和标准,学界称之为“符合型”质量保障模式;对家长和学生而言,即指毕业生的“市场满意度”。此外的相关质量保障的学术功用和技术功用,则属于院校内部的主要事务。就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相关实践而言,高等院校负有教育质量的内部控制与保障的首要职责,获得广泛的院校自治权是成功的质量保障的关键和先决。具体而言,学术功用通常意味着专业权威和控制,以及内在体现社会化过程意义的学术等级,如重点学科建设标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力指标以及技术创新与转让的市场价值和收益评估,等等。技术功用则主要表现为“教育学”标准,重视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技术,达成有效性教学的目标,同时重视人才培养的目标获得持续改进。 二、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概念分析 对持质量“不可知论”的流派来说,质量是不可能被定义的,也是不可能被客观地讨论的,从上述角度来看,质量具有显著的相对规定性,如果质量用客户满意度的达成度来衡量的话,质量的相对性特质明显表现在不同评估主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利益和愿景,所以不同评估主体大都拥有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特殊的标准和目标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等。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来说也是如此,许多学者认为除非纳入多元整合的标准体系,解决关于如何证明表现好坏及标准的问题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探讨关涉高等教育质量界定的基本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我们将此类具体研究推向深入。笔者选择了在相关成果中出现概率较高的几类要素,例如:卓越与引领——优先政策依据;公平问题——资源配置的改革;绩效诉求——评价目标的达成度,为财政投入与立法提供依据;标准化评价——促进公平,增强改革的影响力和导向力;专业化发展——重视同行评价,构建专业的评估程序和方式,提供评估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信息化构建——体现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政府及院校将质量证明和评价的信息向公众公开的原则和体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