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1)01-0033-05 2010年1月2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围坐在椭圆形的桌子旁,认真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在谈到中国大学的发展问题时,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尖锐的批评。在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后,温家宝总理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1]这番耐人寻味的讲话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研究。 一、“独立思考、学术自由”内涵诠释及价值意义 《大学》开篇便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大,在于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如果用时代的尺子来丈量这种精神,可谓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之态度。 词典中解释,独立是指不依靠他人;思考,是指开动脑筋想问题。独立思考,即遇到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得到真正答案,形成独到的见解。即不应受外界的左右,信奉遵循的是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 独立思考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大学发展创新的前提,更是大学保持自身特有文化气质的必然需要。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研究学问的地方,不仅仅是指专门技术的学问,而且也是学问的精神即自由表达精神诞生的地方。学校能够自主办学,教授能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内自由地进行研究,这个源于中世纪学者行会的惯例是大学存在的“生命线”。有独立思考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人才;有学术自由的教授,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的学生。倘若一个大学失去了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她的灵魂,失去了其作为“精神灯塔”的意义。 最近《新周刊》刊载了几篇报道,掀起了对中国大学现状讨论的热浪,网上随之也有评论说:当今中国的大学是“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资源集权化、排名黑幕化、招生产业化、扩展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对以上评价且不界定他正确与否,但的确值得思索的是,中国的大学是否缺少了“独立思考,学术自由”之精神呢? “学术自由”源于德语的akademische freheit,英语译为academic freedom,akademische源于柏拉图的学园(akademy),兼有大学的、学院的、学术的等多种含义。作为大学的核心理念,学术自由是国际一流大学孜孜以求并赖以立足的最为宝贵的根基。作为一项学术活动的伦理原则,学术自由的形成历经数百年,中世纪中后期学术逐步走出宗教的阴影,1670年荷兰哲学家斯宾洛莎提出“探讨的自由”,认为人“根据最高的自然法则为其思想的主人”。[2]他的这一主张在启蒙运动中被广泛接受,经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费希特等人的宣扬和诠释,日渐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核心大学观之一。 我国传播学术自由思想的主将当推蔡元培,他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中,坚持“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昌明学术”、“倚重研究”、“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3]几大原则,激励了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他认为大学应以学术研究为天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这是他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 大学独立之思考,学术之自由自然包容有多元之意,它容纳各种学术观点,宽待各种学术流派,以此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如国际一流的很多大学,不仅弘扬大学的创新精神,更努力倡导批判精神,积极培养学生平等的观念和批判的思想,常有学生与老师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下,吵得面红耳赤,这并不是对师长的不尊重,因为在知识面前并没有老师学生之分。可以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正如柏拉图所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只有学会批判,勇于批判,才能确立新的思想,建构新的体系,创造新的世界。在中国的大学,创新精神欠缺,批判精神的缺失让人汗颜。据前不久的新闻报道,中国一位大学教授投书媒体,对国内大学的奢华之风予以批评,结果遭到几所大学的联合抵制,撤销了他的学术讲座,控制了他的自由表达。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批评无自由,赞美还有什么意义?学校思想无独立,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未保障,又何以去培养学生平等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 二、中国大学缺失“独立思考、学术自由”之精神反思 随着国际化加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源于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十多年来,在许多中国高校发誓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最近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亚洲大学排名公布是:“港大第一北大清华未进前十。”[4]尴尬的现实让我们深深地领悟了教育专家们尖锐的批评:中国的大学问题多,形式多,花架子多,看教育部脸色的多,……中国有大楼没大师,有大师没灵魂,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大学成了权力的延伸,成了权力的婢女。大学不是以学术为主导,而是以行政为主导,教授是行政的奴才,成“臣教授”,校长成教育部的奴才,教育部让打狗,校长不敢撵鸡,教育部指东,校长不敢往西,……《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言:“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专家的批评是善意的提醒,更是明智的警示,中国大学的现实状况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