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2-0061-06 〔收稿日期〕2010-11-30 一、引言 2009年12月9日,中央教科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高教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学排行榜,并负责完成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该报告首次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此大学排行榜显示,在我国69所重点大学中,约一半高校在过去3年中“投入高于产出”,也就是说教育部直属高校近半是“高耗低产”的。 可以看出,这次权威评价报告不同于以往各大高校排名机构给出的高校绝对排名,①这次绩效评价直接关注高校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效益,评估高校绩效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科学研究离不开评估,建立在科研绩效指标评价基础之上的高校排名显得更加纯粹和公正,合理地评价高校科研效率,对政府和高校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校是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大学的科研水平部分反映了我国的科技水平。特别的,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在于效率与创新。但是2008年9月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数据显示,基本科学指标ESI收录的从199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这11年间的各种论文,北京大学论文数排名109,篇均被引次数排名为3486;清华大学论文数排名93,篇均被引次数排名3763;哈佛大学论文数排名世界第3,篇均被引次数排名473。我国高校的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出现了严重背离的现象,研究的整体质量和效益都不高的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在质量上的差距,促进中国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在国际、国内地位是我国政府以及各地高校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本文根据绩效评价报告中的排名提供的结果,作为选择“训练集”的一个参考标准,利用DEA用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我国高校科研效率,特别是高校科研的规模收益状态进行分析。表1所示的是此次绩效评价报告中的排名在前21的高校,我们选取这些高校作为“训练集”,其余高校作为“测试集”,评价“测试集”中的数据相对于“训练集”的有效性,从而对我国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旨在为科研管理者制定资源配置政策以及高校在如何提高科研效率方面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 应用DEA方法评价我国高校的科研效率状况,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和应用,国内文章主要集中在2005-2009年,所选取的模型都是基本的C[2]R和BC[2]模型,C[2]R模型假设规模收益状态不变,BC[2]模型研究规模收益状态可变的情形。国内文章或者以31省市作决策单元比较各省高校效率,或者只是对重点高校进行效率评价,决策单元数目有限,所选又是最基本的DEA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分析显得较为单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与国内文章不同的是,本文对高校科研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所选取的是DEA模型中的WY模型。WY模型能解释“拥挤”迹象,即经济学中“投入的某些项有所减少时,各项产出不减少反而增加的现象”。简单地说,“拥挤”意味着生产过程中投入过多会引起产出减少。 “拥挤”模型在国外已经有许多应用文章,比如Byrnes et al.[1]分析了煤矿中地下作业的工人过多反而会导致煤矿产量减少;Brockett et al.[2]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生产中的无效率与“拥挤”状况,揭示了中国就业人数与产出量之间需要做出权衡;Cooper[3]分析了中国行业中管理层“拥挤”,揭示出无需减少就业人数,消除管理的低效率能够提升纺织业与汽车制造业的产出水平;Tone & Sahoo[4]对印度人寿保险公司的成本效率与规模收益状态进行了分析。Ying & Li[5]结合1998年-2002年五年高效科研投入产出数据,将我国422所高校划分为沿海与内陆两类(其中沿海242所,内陆180所),文章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会对高校效率有差别的影响,结果却发现沿海与内陆两类高校的科研效率都一致的低。文章分析了“拥挤”状况,发现我国高效科研的“拥挤”状况在2000年后开始显现,但在2000年左右还不是很明显,科研投入的增加使得技术进步的生产前沿增进,但高校扩大规模后,规模效率值在不断恶化。 三、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文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所测评的高校一共有605所,其中“211”及省部共建高校104所,其他本科高等学校501所。在数据样本选择时,此处酌情剔除了高等专科的数据,因为文章要评价的是高校科研效率,研究型大学的典型特征是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核心素质和竞争能力。而高等专科不同于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一般不以出科研成果为主,而以教学和培养学生就业职能为主。 科研投入是指系统运转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源。相对投入来说,科研产出的测度较为复杂,因为不仅需要考虑科研产出的数量,同时还要考虑科研产出的质量问题。因此,如何计量高校的科研产出,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借鉴王战军[6]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研究型大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考查与科学研究高度相关和紧密相连的指标,如科研队伍、科研后备人才、科研经费等占有较大的份额,它们构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研究型大学也倡导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和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对605所高效科研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多次DEA试探性检验,最终确立投入指标(三项):教学与科研人员(人),全时科技活动人员③(人),科技经费当年内部支出(千元);产出指标(六项):科技课题总数(项),专著数量(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数目(份),鉴定成果数(项),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千元),成果授奖国家级奖(项)。令人惊喜的是,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本文与文章[5]所采用的指标体系④基本一致,以上说明我们选取指标是科学的,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