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8742(2010)06-0074-06 怀揣着倾听的思想去纪念那过去曾有的真实。在人类社会任何精神的进步过程中,都应回到那历史的源头,追根溯源,使本真显现。探索学术职业也应如此。职业(profession),不仅是需要有专门的训练或技能的某一职业的意思,它还表示对信仰的表白与承诺,内含宗教的超然性和神圣性[1]。学术(academic),也不仅仅是学业的,教学的(尤指与学校教育有关)意思,它还表示通过原创性的研究去追求科学的理智和真理[2]。因此,学术职业自身就包含着信仰与理性的统一。追寻学术职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世纪。那么,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职业是怎样叩响其本真,达到信仰与理性的统一的呢?它对后世又有哪些深刻启示呢? 一、“我信故我理解” 从五世纪末到十四世纪上半叶,是西方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史称中世纪。中世纪的天空被浓厚的宗教色彩所渲染,信仰是它的主题——即信仰基督教的“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是预言家,他用恩惠哺育和滋润了万事万物。从事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作为时代的先锋斗士,首先会为自身寻找心灵的归宿,用信仰来充实自己。安瑟伦说,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想到的东西比上帝更伟大的了。”要想去理性,那么就得先信仰,即“除非我相信,我将不会理解”[3]155。 1.大学教师首先是一教士 教士即教会的神职人员,是为基督教和上帝服务的。大学教师作为一个教士,一个最根本的职责就是寻找真正的信仰,并把信仰的知识传播开来。在知识秩序中,“知识的最高层次是关于上帝的知识”[3]131。于是,用语言诠释《圣经》就具有了百科全书派的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语词解释让学生坚定对上帝存在的信仰。他们采用的方法是:经院哲学。诠释首先表现为对语词意义的评注。在经院哲学家看来,文字的意义至少有四种:字面上的、譬喻的、道德的和通往的,即通往或通达神圣以及不可言喻之物。里拉的尼古拉以诗的形式报道了这四种意义,“字面的意义说明事实,譬如的意义说明信仰的内容,道德的意义指明应当要做的事情,而通往的意义则指明你应努力争取的东西。”[4]通过对《圣经》的诠释,大学教师不仅坚固了自身的信仰,而且使得神圣的信仰得到了传承。 2.大学教师还是一虔信的宗教信仰者 大学组织应该完成敬神动作和良好行为,参加一些礼拜仪式,加入到一些宗教仪式的行列中去,并经常做某种祷告。位于首要地位的,无疑是对佑护圣徒的朝拜。十四世纪巴黎“圣母”学会的规章,就反映出教师与大学生参加风行一时的圣餐礼拜和参加“基督复活”的游行活动。教师们中间的圣母朝拜是富有教益的,它极有生命活力。从13世纪初,在大学就广泛流传着专门献给贞女玛丽亚的诗篇和祷文,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巴黎大学教师的集子《玛丽亚之星》[5]74-75。大学教师富有生命活力的虔信精神,使得自身不再随波逐流,心灵获得了一个温馨和充满抚慰的归宿。 二、“信仰寻求理智力” 中世纪的大地被严酷的教权和王权所控制,他们宣扬“君权神授”和“上帝创世说”,推行严厉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给人们套上宿命论的枷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然而,在这样一个遮天蔽日的时代,光明与智慧却在学术职业那里凸显了出来,即理智力的凸显。因为,信仰并不等同于迷信,追求信仰但不能被盲目遮蔽了双眼。那么,这就需要理性来指路,运用理性去理解一直信仰的东西,理性与信仰之间必须是积极的统一[3]153。大学教师正是从这点出发,去“追求真理,做时代的女儿”[5]11,充分体现了其学术职业的理性精神。 1.争取理性的自治特权,为了更好地信仰 争取自治的权利是学术职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他们在有时与教会势力、有时与世俗王权势力开展斗争中获得了自治权。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罢课、迁校、游行和示威。与教会势力的博弈表现在以下事件中:在巴黎,1213年大学教师通过罢课,使得为主教服务的大学总监事实上失去了颁发执照即授课准许证的特权,这一权利转移到大学教师手中。在1229到1231年的大罢课期间,主教被剥夺了对大学的管辖权。在牛津,大学教师使为主教服务的大学总监变成了大学自身的中间人。在与世俗王权势力的博弈中。1229年巴黎学生与国王的警察发生流血冲突,巴黎大学大部分人员参加罢课、游行和示威,并迁校撤往奥尔良。有两年之久的时间,巴黎几乎没有再开任何课程,直到1231年王权给予了大学的特权。在牛津,同样是通过大学与国王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冲突,通过迁校和罢课的形式最终获得了自由[5]60-62。 以罢课和迁校为基础,中世纪大学享有了如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征召服兵役、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教授参政和自主管理内部、学院审定教师资格和授予学位等特权。这样,大学教师就拥有了相对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他们可以在自由中释放学术的魅力,在研究中展现理性的光辉,自由与理性也使得信仰得到了升华。 2.自主选择生活依靠方式,保障自身生存权益 中世纪大学教师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或者靠工资,或者靠领地的收益。工资可以有两种形式:教师可从自己的学生那里得到酬金,或者从世俗权力机关方面得到报酬。领地的收益是通过依靠教会薪俸,并得到一份领地。选择工资收入的话,大学教师就像一个生产劳动者;选择领地的话,又会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面对这些境况,大学教师必须作出抉择。虽然很难抉择,但仍可以确定总的趋势。教师倾向于依靠学生付给的报酬为生。这一解决办法,对他们来说,有不依赖世俗势力——即不依赖地方当局、封建王侯、教会以及资助者的长处。同时,也利于他们向世俗教徒转化,促进学术职业的自由。但是为了阻遏知识分子转化为世俗教徒,教会宣布了一项原则:教学无偿。教会把知识看成是上帝的赐予,出卖知识就是犯了买卖圣职罪,并把教师的收益称为“可耻的利润”。对此,大学教师辩解的理由是,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报酬,作为工作与辛劳的代价,教师可以接受学生们的金钱。所以,即使有教会极其顽固的阻力,数目众多的大学教师仍是世俗教徒,尽力摆脱教会的控制。另外,大学教师也会向教会索要领地,维护自身的权益[5]85-88。中世纪大学学术职业通过一系列的抉择和斗争获得了自己生存的依靠,维护了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