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需求多元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更加纷繁复杂。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予以考察,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诉求,探寻科学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稳定能力——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 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不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没有变异,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只能来源于高等教育内部,政治以及市场等外力不应过分左右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因此,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应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引力的平衡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稳定能力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自我控制下发展的能力。其具体体现在抵御外界干扰和破坏的能力,不出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骤变而带来灾难性后果,而即使受到了一些干扰和破坏,高等教育也能通过自身的功能得到恢复和重建。发展稳定能力用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是指某一时间段内,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最高或最低增长率与这一时间段内平均增长率之比,即:R=G/P。其中,R为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G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最高或最低增长率(%);P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平均增长率(%)。 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是衡量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质量的一项指标,稳定系数越大或越小,意味着在校生规模发展的波动越大。稳定系数为1时,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的增长没有波动。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可能也没必要如此,但较大的波动则是有违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在0.5~1.5范围内应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意味着高等教育具有较好的发展稳定能力,处于发展稳定状态;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在0~0.5或在1.5~2.0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具有波动性,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的稳定能力有限,高等教育发展处于波动状态;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在小于0或大于2.0范围,说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受到强烈的外力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波动很大,高等教育发展的稳定能力差,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处于振荡状态。高等教育规模处于零增长时是一种特殊状态,其稳定系数应为1。之所以要限制高等教育规模出现较大波动,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过快,高等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增长过快,即使教育投资随之同步增长,办学物质条件有保障,但由于师资不是得到资金就可以立马得到相应水平的提升,从而不可能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如果规模增长出现“急刹车”甚至负增长,那么,势必要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甚至出现教师队伍的“过剩”现象,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从表1可见,1998-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为0.20,处于波动发展状态。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地区外,以下同)中没有一个地区处于发展稳定状态,天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和陕西17个地区处于波动发展状态;北京、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湖南、海南、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4个地区处于振荡发展状态。波动较大的年份集中在2000年、2001年和2004年,2000年和2001年主要趋势是加速发展,2004年的主要趋势是下调规模,这也体现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特征。北京、上海、湖南和海南四个地区主要是因为负增长而导致波动,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增长过快而导致波动。(见下图)
1998-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增长率变化图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几次大规模的调整,无不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可见,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波动发展之中,这说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稳定能力薄弱,一个能够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运行的高等教育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增强发展活力——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诉求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成为考核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适应能力强,高等教育就可以从环境中获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与环境的信息、能量、物质、人力、资金等交换的能力就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高等教育只有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消耗的资源得以及时补充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 高等教育发展活力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能量、物质、人力、资金等交换的能力。在这些项目中,决定高等教育发展是否有活力或活力大小的核心因素取决于高等教育向社会吸收高等教育资源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吸收教育经费的能力上。如果学校只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学生个人的成本分担实现办学,其后果势必是政府和学生对办学的影响过大。高等教育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改善经费来源结构,扩大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办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