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认同(identity)原来是一个哲学概念,其功能是为了界定自我与他者的区别及关系,认同可以说是个人或集团的自我意识的产物,它要回答的是“我或我们是谁?”(Who am I or who are we?)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或准则。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①。认同危机通常是民族国家建立时遇到的第一个危机。历史上,这种认同危机在17、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候曾经达到过鼎盛。历史的长河流淌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网络通信和交通的极大提高、移民的增多,冷战的终结和前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结束,较大的政治群体和联合体从上面对民族国家构成挑战,较小的文化群体则从下面对民族国家形成威胁,人类又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认同危机。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这些问题不仅对那些努力创建新的民族国家的人民是中心问题,对西方主要国家也是中心问题。 所谓“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主要是指国家的独特性,它可能是由族群或语言文化所构成的文化独特性,也可能是由社会意识形态与制度所构成的信条独特性,当某种独特性被大多数国民所认同,进而就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关键要素。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把国家认同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民族主义为主要支点的国家认同 民族的拉丁文字根(natio)是“出生”的意思,你出生于其中并与之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一般指享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人群,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所谓民族的大致定义。盖尔纳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系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②。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即是认同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和记忆的历史共同体,这类国家认同大多反映在民族国家兴起之初,以及后“冷战”时期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独立过程中。联合国成员国中这种民族国家不到10%。大多数国家具有族裔多元性特征,而且许多国家有着界限分明的族裔划分③。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中,即使以95%人口为同一主体民族为标准来界定民族国家,仍然只有31个国家符合此标准。 (二)以意识形态或政治原则为主要支点的国家认同 即围绕着一些政治原则、理念建立起来的对一个国家的认同。例如,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在国家认同上是一个“例外”的国家,因为它是一个建立在意识形态上的国家④。它主要强调对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的政治理念以及星条旗的忠诚,“如果美国人没有认为这种价值观能超越各自祖先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信念,他们就会按照各自不同的历史处于分裂状态。”⑤ 当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班牙语系移民和亚洲移民的迅速增加,美国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现象或趋势,对由早期移民带来而形成的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产生了巨大挑战,进而影响到了美国的国家认同,使美国国家认同中的文化及民族冲突逐渐凸显,有可能使美国在国家认同问题上从“例外”回归“一般”。 (三)以文化为主要支点的国家认同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犹太人国家的建立。早在罗马帝国初期,犹太民族就失去了地理意义上的家园,在其后漫长历史岁月中,他们成为了散居世界各地的流浪民族(Diaspora),并已分别成为不同国家的公民,但犹太教这一古老宗教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使这些散居世界各国的犹太人保存了文化上的精神家园,由此逐渐形成一种恢复犹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最终导致散居世界各国的犹太人纷纷返回故土建立和发展了以色列国。 在现代世界上,民族和民族主义仍然是国家的唯一现实的基础⑥。在各个民族国家中,不同的历史背景使每个国家在构建其国家认同时,各有侧重。但这并不否认国家认同内涵是由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则两个方面所组成这个一般性的规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内涵的短缺都会导致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思想或社会冲突,进而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及统一。无论是一般意义的国家认同问题,或是所谓“例外或特殊”的美国正面临的国家认同问题都证明了这一点。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层面,他们共同创造了公民对国家忠诚的感情。只是在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两者对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上,学者们观点不一。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政治自由主义,坚守以政治正义为核心的制度性认同。以亨廷顿为首的保守主义则强调美国立国之初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对于美国国民身份/国家特性应该始终居于中心地位。他提出,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具有领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作为精神主体,而仅仅以意识形态维系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认同一定是不牢固的⑦。哈贝马斯则认为,如果共和主义认同内生于民族主义中,或者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通过政治共同体原则重新创造(如瑞士和美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并不一定会表现出紧张关系,反而会相互补充⑧。 近年来,大家日益意识到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既涉及到公民的身份认同的问题,又涉及到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因为“国家利益来自于国家特性。要知道我们的利益是什么,就得首先知道我们是什么人。”⑨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影响到未来中国的政治进程。当前高校学生的国家认同有什么特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的归属感如何?不同民族、学历的学生的国家认同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在2010年3月~6月对北京的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我们先对北京的各类高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择了24所高校,随机发放了9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65份,其中男生422名,女生412名(31份没有填写性别信息),汉族727名,少数民族90名(48份没有填写民族),被调查的学生年龄分布在17—35岁之间,包括566名本科生,267名研究生(其中硕士257名,博士10名),另有32名学生没有填写学历情况。本次调查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全球化的认同、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等。对于问卷,我们采用了SPSS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在本报告中,除了分析总体数据分布外,还会集中探讨民族、学历与国家认同的相关性差异。虽然问卷调查集中在北京进行,但是,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因此,本次调查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下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观的普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