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0)09-0036-06 一、对效率和大学运营效率的诠释 效率一词的英文为efficiency,源出拉丁文effieientid,本意是指“有效的因素”,属于哲学范畴。效率最初曾被理解为“有效地达到目的的适应性和能力”。从人们对效率的这一最初认识看,“效率”首先是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与人类活动的目的密切关联。它既包含着人们对自身活动目的预期(即有效),同时又包含着对有助于实现这一预期的因素的认识(即适应性和能力)。因此,人们在其活动中能够正确地选择“有效的因素”,无疑会提高其活动目的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对能够带来活动结果最大化的“有效的因素”的追求,导致了人们对效率认识的由质的判定到量的测定的过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19世纪,效率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而首先运用于哲学之外的物理学和工程学,有了它的特定意义,即“有效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比值”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效率一词带着其质与量统一的特性,重新进入人类对自身活动认识的领域,而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方面。其中,效率概念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则使人们对于效率的认识进入了一个空前丰富和深入的阶段,效率也因此被理解为经济学的专用术语。经济学效率首先将效率集中在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方面。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在关注各“有效的因素”对于活动提高的单独作用的同时,也关注各“有效的因素”间的合理配置对于活动效率影响。而资源配置效率概念的提出使经济学对于效率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因此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帕累托效率被认为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同时也是较少争议的效率定义。帕累托的效率(或有效配置)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较差。也可以是指一个在最优状态下取得的最大剩余或收入。 由此,效率概念开始摆脱了仅仅作为人们活动中的一个“有效的因素”的工具性地位,开始摆脱了以单纯的人的行为与结果的对比关系为视角的阶段,而进入了包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等在内的社会综合性价值判断的阶段。这是效率概念由哲学,经自然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再复归于哲学的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之争便是效率观念复归哲学的一大成果。它使效率概念直指人类活动的目的,探究人类活动的终极意义。提高教育效率始终是我国教育政策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依照哲学及经济学中的传统,公平与效率被视为一个独立统一的范畴,因此,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必然带来对教育效率的考量。但在借用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比率来定义教育效率的同时,要强调教育效率并非经济效率,还应包含精神效率。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②。因此,只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率而忽视教育的精神效率是不完全的。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教育效率的标准,树立科学的效率观。 以此为前设,大学组织运行效率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学层面,更应关照和考量大学的组织特性。有学者认为,大学的组织特性主要有四个方面③:第一,大学组织的公共性。所谓公共组织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机关的授权负公共责任,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的组织。在我国,大学主要是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因此是典型公共事业组织,其公共性体现在它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时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接受服务对象和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第二,大学组织的公益性。大学公共服务的主要产品是人才,其不同于企业所产出的物化商品,集情感、意志、思想、价值观、知识于一身,是不可以买卖的,大学法人是非营利组织。大学所开展的活动应该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第三,大学组织的教育性。大学的根本特性是教育性。教育性的内涵一是价值性。大学法人的价值性是指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体现国家和办学者的价值观,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观。既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办学目标等方面,也体现在课程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二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第四,大学组织结构的知识特性。为了充分履行“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的职能,大学除了坚持以人为本,还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地设计大学的组织结构,凸显组织结构的知识特性。 从大学组织特性的四个方面看,公共性是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公益性、教育性以及大学组织结构的知识特性彰显的都是大学的公共性。大学的公共性是指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与知识创新的组织,具有公益性、公正性、共享性、参与性、责任性等基本特征④。决定大学公共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大学天然赋有公共性,即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公益性与共享性;二是国家赋予大学的公共性⑤。公共性作为大学组织运行的有效因素,本应是衡量大学组织运营效率的核心标准。 二、市场化取向大学运营效率的偏失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历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大市场与小政府”,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小市场与大政府”的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转变后,由于它们不能再满足过度膨胀的福利国家的要求,以致于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大市场与小而能政府”大行其道。在该思想的影响下,全球公共行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就立即受到了重视,原因在于其关注的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提高政府的效率。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国为了解决各自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大多数采取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