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颁布实施,提出提高质量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质量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学校是教育质量的具体承载者和实现者。因此,《规划纲要》明确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高等学校同质化现象却很严重,这不仅影响到质量而且影响着公平。本文结合《规划纲要》对高校分类问题提出看法。 一、分类源于高等学校的多样化 谈高校分类是因为大学发生了分化,高等学校不一样了。 1.世界范围内大学的变迁 先看传统大学模式的演变。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教师按行会模式聚集在一起招收学生;稍后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在学院制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学生与教师学习、讨论、生活在一起,在教授“烟斗的熏陶下”成为绅士;1810年,德国创立的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初步确立了近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模式后,催发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产生了现代密集研究型大学。目前,我们所追求的“一流大学”,参照模式就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 再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在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过程中,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产生、壮大与完善最具活力。强调等级的英国,出现了多科技术大学、城市大学与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及新大学的共同繁荣;崇尚理性的德国,通过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两种模式的并进发展,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持续注入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浪漫情怀的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它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工程师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与我们同属东方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出现过一批专门学校,战后被改编为新制大学,废除了专门学校制度,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又重新出现了高级专门学校,说明了社会需求和市场的作用;分散治理的美国,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体系。 2.大学内涵的变化 第一,从世界性的大学到地方性的高校。大学首先是世界性的,中世纪时它作为国际化组织而产生,其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着拉丁语这一共同的语言进行着教学活动。当大学所在地不适合其成长时,它甚至以迁移来抗争。后来,高教发展出服务的第三功能,高校才逐步地方化,地方性高校在数量上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第二,从培养社会精英到培养专业和岗位精英。古老的大学是探讨和传承高深学问的场所。既然是高深学问,必然是少数人才有资格从事的活动,并且这少数的人也必将是未来治国安邦之栋梁。高教是一种特权,关注的是塑造社会精英阶层的能力和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要求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 第三,从单一的大学模式到多样化的高校模式。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高校办学模式逐步多样化的历史,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同时也是办学模式不断趋同的历史,是各模式间不断模仿、学习、借鉴的历史。大学模式在发展和学习中发生了进化,不同的功能变化和办学模式,再与各国传统特点的结合,产生了更为复杂的高校模式。 第四,从简单组织到复杂组织。系统学认为,结构决定功能,而组织功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予以保证。随着大学规模的增大及功能的扩展,大学的管理职能开始分化,大学组织结构从简单组织演变为复杂组织。 3.多样化过程中政府的期望 面对大学的变迁,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望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基本点有三:第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达到其规格要求;第三,办学模式多样化。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Martin A.Trow在其高等教育“地位的分析”一文中曾经指出:“一般说来,政府不喜欢一般院校和新院校模仿老牌尖子大学的风格和作法。政府所需要的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更多样化,更适合职业需要的学科,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他们最不需要的是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系统”。我国也是这样,教育部门领导人多年来一直都在谈特色、谈多样化发展,但不幸的是,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单一和平庸现象。 二、高等学校分类的目的 分类是主观划定,结构是客观存在。因此,这就产生了为什么而分类的问题。 1.为行政管理而分类 新中国前四十多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为管理而分类是一直有之,现在也不例外,如实行着两级管理体制。曾经在教育行政部门流行的“环形图”理论,即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高校、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即是这种分类思想的典型体现。对不同高校的管理政策是不同的。 为管理而分类是我们绕不开的议题,各个国家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只是程度不一。如果高等学校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行政管理的色彩再浓一些,便于管理将成为高等学校分类的主导性倾向。这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政府也是在尽力满足着社会的需求。但是,这种导向会激发高校的升格冲动,不容易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问题。在《规划纲要》倡导“克服行政化倾向”、“教育家办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为管理而分类是目的之一,但不能是最主要的目的。